濱水之畔,位于順德高新區的最美學習水岸如同一幅畫卷徐徐展開勾勒出教育與環境和諧共融的美好景象。近日,順德一中西南學校舉行了“共享學知新水岸,同啟行走課堂章”的學知課堂,通過“無界學習課堂”的模式,共同構筑起一座集知識傳播、文化熏陶與創新思維于一體的學習殿堂,也揭開了“知行園”這個美麗公園的面紗。
“我要特別感謝感恩順德高新區管委會和社會各界一直以來對一南的厚愛和支持。”在活動上,順德一中西南學校黨總支書記彭任清懷著感恩之情說道。
在順德一中西南學校旁,原本存在一片占地約15畝的河岸邊角地,雜草叢生、一派荒蕪,缺乏生機活力。在順德高新區管委會、杏壇鎮委鎮政府的推動下,以及科順股份等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堅持“小投入、微改造、大提升”的原則,經過巧思的景觀設計和改造,成功蛻變成一個低成本、高品質、原生態的最美學習水岸——學知園,項目秉持校地融合、通透連貫、開放共享的原則,致力于打造趣味無憂戶外課堂、詩畫最美學知水岸,溫情關懷守望庭園。
陽光下的學知園,河面波光粼粼,岸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派綠意河岸、樂活河畔的景象。項目不僅改善了校園周邊環境,提升了園區整體風貌,更為“百千萬工程”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花小錢、辦實事”的示范案例。
過去的無序雜亂已一去不復返。“我相信大家在過去經過這片雜地時,印象一定很深刻,是雜亂的、幽閉的。”負責項目景觀設計的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鳳禹在分享中講到,“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和努力,現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通透、碧綠、開放、共享的學知園”。
“為什么要建設一中西南學校西側的空間?”李鳳禹教授向現場的師生們發出提問,引導大家思考項目的初衷和意義。李鳳禹教授表示,學知園所在的順德高新區,是科技創新的象征和代表,高新技術的關鍵在于人才,而人才的起點在學校,“我們一定要把這地方打造成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地。”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強強聯合”,才能實現“1+1+1>3”的系統集成效應。順德一中西南學校是順德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的區屬公辦品牌學校,辦學規模為72個教學班,能提供3600個優質學位。“社會各界給了我們全力的支持,我們應該不負期待和厚愛,努力把學校建設為高質量、強特色、現代化的大灣區一流名校”彭任清在活動現場表達了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通過“微改造”,賦予這些貌不驚人的角落全新生命力,還收獲意外“驚喜”。改造后的知行園吸引著白鷺的到來,人、產業、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為整個河岸和園區都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成為一種溫暖縮影,織補出一幅幅“小而美、微而妙”的幸福畫卷。
“這里既能看到成長的軌跡,也看到水鄉生生不息的脈搏”,李鳳禹教授感嘆道,漫步在知行園,一側是茁壯成長、與天比高的木棉,另一側是岸線蜿蜒、生生不息的河岸,人與自然和諧交融,不僅陶冶身心,更能為嶺南水鄉創造了最具東方美學的靚麗風景線。在學知園的盡頭,連接著文明橋園,文明橋園與知行園的遙相呼應,展現出文化與產城的互融互促,催生出園區城鄉面貌不斷蝶變升級的累累碩果。
編輯:袁永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