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為順德市民講述嶺南畫派的源起與發展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利榮聰) 嶺南畫派是怎樣形成的?這個相對“年輕”的藝術流派有何特色?今日(8月15日)上午,國家鑒定委員會會員、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研究員、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李遇春做客順德博物館,向眾人講述了嶺南畫派的藝術特征,以及她與舊民主主義革命那段無法割裂的發展歷史。
嶺南畫派是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民主革命思潮的勃興,而崛起于中國現代畫壇的繪畫流派,與粵劇、廣東音樂一起并稱為“嶺南三秀”。在講座上,李遇春通過剖析“二高”(高劍父、高奇峰)“一陳”(陳樹人)3位畫派創始人的成長社會背景和其藝術研學歷程,以及品賞各位嶺南畫派代表人物的畫作特點和寫畫技巧,向聽眾解讀影響嶺南畫派的源起和發展情況。
李遇春認為,嶺南畫派的發展經歷了政治性很強的“革命藝術階段”和技術發展的“藝術革命階段”。“她從誕生之時開始,就是一種為政治革命服務的藝術,帶有舊民主革命烙印,其次才是為藝術革新探索作出的貢獻。”李遇春分析說,藝術創作大都具有時代感,而嶺南畫派的藝術把宣傳革命作為第一要義看待,是當時社會最能體現時代感、最具革命色彩的藝術群體。
譚岱旻是順德一中高中部的應屆高三畢業生,高考結束后,這名準大學生就走進順德博物館參加志愿工作,服務社群大眾。當日,她與20多名順德博物館的暑期志愿者,以及一些對藝術感興趣的順德市民一起坐在了聽眾席上認真聆聽李遇春的學術講解。
在接受順德城市網記者采訪時,譚岱旻直言自己此前并不了解嶺南畫派的“前世今生”。不過,上完李遇春主講的一堂課后,她說自己已經對嶺南畫派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李老師通過分析畫派成立的淵源背景、社會影響因素,以及3位創始人的藝術成長之路,讓我較為清晰地讀懂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社情,并初步認識了嶺南畫派的發展歷史。”譚岱旻說。
■早前報道
明天去博物館,聽嶺南畫派的“前世今生”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