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順德之美,網友體驗鎮街行”勒流站活動正式啟動(順德城市網網友“仰望星空☆妙會”攝)
勒流龍眼古村重煥活力(順德城市網網友“仰望星空☆妙會”攝)
順德城市網消息?。ㄒ娏曈浾呃疃鬟M) “勒流保留了很多歷史的痕跡,而且很多村居也有各自的特色,這些民俗很有活力。看到這些民生項目的建設,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環運部門近年來所作的努力?!痹趨⒂^完龍眼污水處理站后,生活在順德勒流已超10年的順德城市網網友陳少群不禁為環運工作點贊!
昨日(6月28日),20多位網友參加由順德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勒流分局主辦,順德城市網承辦、廣東順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支持的“發現順德之美,網友體驗鎮街行”勒流站活動。網友們走進村居、參觀公園,用心感受勒流這座活力小城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
■亮點掃描
順德是著名的水鄉,河涌密布,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河涌慢慢減少,水質也受到影響,傳統的?;~塘模式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美好回憶。勒流龍眼村,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曾經也面臨著河涌污染、環境破壞的困局。
勒流龍眼污水處理站與公園建設融為一體(順德城市網網友“仰望星空☆妙會”攝)
河涌整治,讓古村重煥活力
在當天的采風行動中,網友們一起來到龍眼村內的濕地公園。置身于鮮花盛開、綠樹蒼郁的美景之中,大家都很難想象這里幾年前的狀況:局部河岸雜草叢生且環境臟亂,水質污染,且沿岸缺少供市民與游客休閑觀光的地方。
面對這樣的困境,勒流街道包括環運分局、國土城建和水利局等職能部門一起向污染宣戰。勒流街道累計投入近5000萬元對龍眼村河涌進行疏涌清淤、生態修復、開涌引水和節點景觀提升,對龍眼村河涌及兩岸的歷史景點、生態景觀和水環境進行修復及綜合整治。
“龍眼河涌的水前幾年一直是很差的,河涌也是發黑發臭的,根本見不到魚蝦。但這幾年開始慢慢有了改善,相信不久之后又能恢復到以前碧波蕩漾的場景?!?7歲的梁伯總是樂于向每一位來龍眼的游客及市民介紹村里的變化與歷史。在龍眼點睛臺前的榕樹下,村民們也開心地告訴采風團網友,他們經常在此拉家常,感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走在這里一開始還以為是個公園,沒想到居然是個污水處理站,設計上還真是下了一番苦心!今天的采風讓我感覺到勒流在居民生態環境改善方面比較重視,龍眼村分散式污水處理工程除了生活污水外,對于工業污水也考慮在內,確實做得不錯?!表樀鲁鞘芯W網友陳小川對政府職能部門下的大決心感觸很深。
現場,勒流環運城管分局工作人員也介紹到,龍眼村分散式污水處理工程作為順德區最大的農村污水處理站,日均污水處理量達2100噸。目前勒流街道已經建成的農村分散生活污水治理建設工程有3個,分別是南水污水處理站、連杜污水處理站和百丈污水處理站。而在建設中的農村分散生活污水處理建設工程包括龍眼、扶閭見龍、勒北等村居。這些農村分散式污水的建設對于村居河涌的清潔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公交為村民1出行方便用心!(順德城市網網友“大肥”攝)
公交便民,幸福線路路路通
河涌變干凈了,環境也更美了,出行也成為龍眼村民關心的事情。
于2013年8月開工,2014年1月1日投入使用的龍眼公交首末站,面積約1100平方米,極大的方便了村民們的出行。該首末站作為勒流最大的公交首末站,經過的4條線路被村民譽為龍眼村的幸福線路。
其中,923路直達喜來登酒店,是村民們喝早茶的幸福路;906直達順峰山公園,是村民們可鍛煉身體的長壽路;369路可以直達城區與勒流其他村居,是村民走親戚的聯誼路,303可直達人民醫院,是村民們的健康路。
“10年前我住在勒流鎮面,每次坐公交車去大良都要到龍眼村轉車,那時候公交車班次少,往往要排隊等上兩個小時才能上車,很浪費時間。現在好了,勒流鎮面有好幾條直達大良的公交,龍眼村的公交車每幾分鐘發車一趟,效率很快,這確實是村民的幸福線路?!闭f到公交系統,家住勒流的城市網網友陳少群禁不住說起十年前的坐車經歷,而現在,10年前那“心酸”的坐車經歷現在已經一去不復返。
據了解,勒流街道現有鎮屬公交線路7條,共有59輛公交車,400多個公交站點,勒流公交站亭數量占站點比率覆蓋率已超過90%,超過區下達的站亭比例不低于85%的任務。勒流環運城管分局相信,隨著勒流公交系統的完善,人們的候車環境將得到切實改善,公交首末站的建成使用,市民出行也會更為安全、舒適。
勒北渡頭公園內,憶樹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興趣!(順德城市網網友“大肥”攝)
勒北渡頭是勒北村民進出勒北的重要交通方式,近30年來也從未發生過安全事故。(順德城市網網友“大肥”攝)
公園建設,處處體現翰墨文化
本次采風團的最后一站,是勒北渡頭公園。公園內,一顆破墻而出的樹木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興趣。勒北渡頭公園作為以翰墨文化為主題的公園,結合原有地形地貌,在保留古樹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圍繞一棵破墻而出的老樹興建憶樹墻、樹陣廣場。同時,融合勒流本地文化特色,增加了翰墨文化長廊、特色噴泉及其他休閑設施。
而在公園不遠處,就是勒北渡頭。網友一行還饒有興致地登上渡船,體驗了一次乘渡船、賞美景的感覺。勒北渡頭是勒北村民進出勒北的重要交通方式,每日渡口的渡運量可達到3500人次。就是這樣一個流通量大的渡口,近20年來,船票價格一直未變,最重要的是,近30年來也從未發生過安全事故。
現場,勒流環運的工作人員也告訴網友,通過建立日常的安全檢查制度、對于渡工的安全培訓及資質審查、視頻實時監管等手段,環運部門可以實時掌握渡船信息,確保行船安全。
采風團網友“如水”感嘆:“憶樹墻、樹陣廣場、勒北渡頭這些都是勒流很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景點,希望勒流能夠解讀好這些文化景點的魅力;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注重一下我們文化的保留傳承?!?/p>
座談會上,勒流環運城管分局領導積極回應網友提問(順德城市網網友“仰望星空☆妙會”攝)
■座談現場
治污問題成網友關注焦點
采風完畢后,網友與勒流環運城管分局有關負責人面對面坦誠交流。在采風過程中,勒流環運城管分局常務副局長林耀錫就積極與網友們進行溝通,其坦言,“歡迎網友‘拍磚’,提建議,以便讓環運部門迅速進行整改,解決問題?!?br />
網友陳小川提出,“勒流小五金企業多,而勒流環運部門只有20多個監管隊員,人員配置遠遠不夠,聯合其他部門一起監管排污,有沒有形成常態化?”其認為,源頭處理是環境處理問題一個基礎問題,不然河涌處理效果會大打折扣。
對此,勒流環運城管分局副局長黎植隆坦言,勒流以工業立鎮,交通機械,小五金,小家電為三大產業核心,小五金分散在每個村級工業區,監管非常困難,勒流按照分類管理原則,一般的企業能夠通過社會監督來管理。
“目前我們確定了200多家廢水廢氣排污重點監管企業,勒流整個環保系統專職管理人員有8人,這確實是個巨大的管理問題。聯動部門常態監管,每月至少一次定期檢查,每季度對重點企業進行一次聯合執法行動是我們會堅持做的。”黎植隆表達了環運部門的決心。
此外,網友∮Mask~提到,勒流新明涌生活垃圾很多,已經影響市民正常生活,為什么這條河涌這么難治理?林耀錫回應到,“新明涌是勒流一個痛。勒流主干河涌,上游有黃連、江義、新明工業區,涉及范圍廣,監管難。我也在這條河涌附近村居長大,但是我們正在計劃要整治好這條河涌,需要一些時間,感謝大家的理解支持?!?br />
盼勒流注重文化保留傳承
在座談會中,采風團網友“如水”感嘆,勒流市民廣場奮進的雕塑,彰顯濃厚的龍舟文化,從市民廣場到渡口,感受到勒流的城鄉面貌一直在改變,但是覺得文化缺了點什么。
網友“如水”認為,勒流的文化是歷史悠久的,奮進雕塑令感覺最深,但是我在龍眼村是無法感覺到龍眼點睛的盛況。小說《邊城》里面那種悠悠水鄉氣息,我們勒流為何就不能體現出來呢?憶樹墻、樹陣廣場和憶樹墻下那兩顆石頭到底有什么歷史?渡口是最有歷史氣息的,可是勒流沒有解讀好渡口文化的魅力。
“如水”希望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勒流要注重一下歷史文化的保留和傳承。
對此,林耀錫說到,“這位網友意見提到文化層次,很好??偟膩砜催€要加強宣傳包裝,讓大家知道勒流的文化歷史魅力,勒流在這方面還是欠缺了。我們和宣傳部門也有溝通怎么能夠把勒流的文化歷史氣息傳播得更好。我們也希望通過順德城市網和網友們一起將這些文化氣息和我們的環運工作傳播得更遠?!?br />
■精彩觀點
金太陽:線路改造需要統籌規劃。勒流整治鎮面通訊網線的方式方法是怎樣的?鋪電纜的線反復挖掘,是為何?建議所有通訊網線管道由政府市政部門統籌挖掘管理,用我們政府的管道需要按照租期交租金,統一規劃。否則,今天挖一次明天挖一次,成本高,城市形象影響不好。
陳志清:道路改造上突出勒流特色。勒流企業比較多,這兩年環運蠻拼的,污水處理工程已經第三期,走到順德十個鎮街第一!在五位一體改造方面,建設西路、龍升北路等道路的改造對勒流商業氛圍提升有促進作用。下一步勒流要營造特色,翰墨勒流,值得挖掘我們自身的文化特色。
順德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綜合科科長廖海珍:勒流的政府做了很多事,但是都缺乏了宣傳。環運工作僅僅依靠我們環運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全民網友參與。希望順德城市網,希望我們的網友共同去宣傳勒流的環運工作和順德的環運工作。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