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典型的晚清建筑,就是大良為數不多的祠堂——羅氏大宗祠
■編者按
宗祠是凝聚漢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作為嶺南文化重要構成一脈,順德對于祠堂文化的關注尤為顯得在意。順德興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鄉,為數逾萬,構筑宏麗,有“順德祠堂南海廟”之譽。
尤其在當下,很難想象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祠堂究竟如何存活下來?并能夠繼續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其背后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支撐和延續?順德祠堂是一部極具水鄉韻味的歷史之書,從扉頁開始就跳躍著水鄉的濃濃情懷,作為順德本土網絡媒體的順德城市網將從今日起,陸續推出鎮街祠堂專題策劃《訪古尋幽》,而由此延展順德的風土人情與人情世故,又從中捕捉了解順德和解讀順德這塊神奇熱土的重要線索。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 鐘柳梅 王卉林) 每天下午還不到5點,大良本原幼兒園門口就圍滿了接送孩子的家長。來來往往的人群,殊不知在這典型的晚清建筑背后,不僅有著一個大家族興盛歷史,還出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這就是大良為數不多的祠堂——羅氏大宗祠。
羅氏大宗祠曾做過家族學校本院學堂,也是順德歷史上第一間男女同校的學堂。2006年,大良羅氏大宗祠曾再度重修,整體向后平移了5米,重達600多噸,是廣東省第二例古文物整體平移的工程。另外,大良羅氏大宗祠是研究大良明至清建筑風格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古建筑。
宗祠是凝聚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
當年建羅氏宗祠用了多少錢?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北門羅氏族人倡議建立大祠堂,消息一經公布,族人紛紛踴躍捐款。根據族譜顯示,共有168戶人家和兄弟捐資合股,其中捐款最大數目的個人是21.2兩白銀,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為當時七品知縣的一年收入也只是45兩白銀。族人大多捐款數目為一到五兩,不少也有幾錢甚至一錢,從中可看出當時他們同心協力,共臻大事的景況。
據統計,當時建設這一大宗祠用于購買土地的費用是224.7兩白銀,祠內拜亭費用為365.94兩白銀,建門樓則用354.23兩白銀,建寢室及遷改拜亭公用白銀667.49兩,合計共用白銀1612.38兩。那么這在當時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我們不妨按照不變價直接換算。明朝萬歷年間如張居正那樣一品高官的俸祿是一年大米一千石。當時一兩白銀可買米二石,也就是376斤大米,也等于說一品大員的年俸為一年五百兩白銀。
羅氏宗祠的建設費用相當于當時三名一品官員的全部收入。按照直接的換算方式,當時一兩白銀相當于今天700元人民幣,那么耗費白銀總量就相當于現在100萬人民幣。當然這些都是按照不變價格來換算,并不等對,若按浮動價格則遠遠超出這個數量,從中可見這在當時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
2006年,大良羅氏大宗祠曾再度重修,整體向后平移了5米
略說羅忠:順德立縣首倡者
記者從《順德縣志》了解到,羅忠在上書請求成立新縣時,曾撰《上制府揭侍郎請立縣書》,言切意懇,質樸在理,且心懷大局,目光深遠,令讀者動容,其中“善智者圖見于大,善謀者定計于遠,見大者,故能察微而知著,計遠者,故能因亂以成功”雖是勸人話語,但也多少有點夫子自道。尤其是他指出東涌、馬寧、西淋三地離城市遙遠,民眾刁悍,大海彌漫,極易生亂,因此他建議政府成立縣城。
當時他還帶頭捐出城東西南北周圍一千四百八十六步,面積多達五頃七十一畝。他們擁有稅地,同時還帶頭捐筑大良縣城的城池、倉庫、衙門等建筑,當時大良九圖九十戶人家,都是以羅忠為首的鄉紳們設法安頓,合力成立一個嶄新縣城,因而他對順德縣在歷史上的出現以及大良幾百年的城市建設模式起到不可沒卻的作用。
對此,順德書協主席、市政協委員李良暉在談到順德城市記憶時表示,順德人最應該記住,除了三個狀元,最重要的兩個人之一就是羅忠,“是他向嘉靖皇帝申請立縣,才有了我們現在的順德,他可以說是‘開山’”。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