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到順德不看古橋,就如同到北京不去長城,終究是一種難攝其文化神髓的遺憾。因為那是一個文化符號,也是一種藝術享受,更是一段歷史見證。每座古橋都有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傳說,它們都已化作鄉人心中永不消散的彩虹。順德城市網將推出“古橋”系列報道,為您掀開各鎮街古橋的面紗,回望那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動人故事。
橋既是美景也一直為村民服務(順德城市網網友“李海廉”攝)
龍江左灘“見龍橋”是個特別的橋,霸氣的名字可看出是個有故事的橋……
其實,“見龍橋”與“見風橋”是一對,被稱為“灘下兩拱”,都是左灘的拱橋,分別位于涌口坊、長州坊,皆建于明代。其中見鳳橋在建水電站時遭拆毀;見龍橋橋身用石砌成拱形,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見龍橋是順德保存最為完好的石拱橋,是一座用石頭搭建起來的拱橋,約20米長,有5米寬,是龍江保存最為完好的石拱橋,橫跨左灘閘頭,由五塊長十多米的花崗巖石板建成,橋拱由冬瓜石砌筑,橋兩端均有八級石階。
隔江相望,怡然自得(順德城市網網友“雪豹”攝)
見龍橋橋底水道直通左灘村的胡氏宗祠附近,橋頭兩側均有15米左右長的石階,直通江水,坐船可在10多分鐘內達到南海九江大橋碼頭。
見龍橋旁邊是埠頭,由于見龍橋地處三江交匯之處,以前商船云集,來往很多商船。從順德而出的商船從甘竹灘駛向珠江出海口,開始一段黃金般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明朝中葉起,甘竹灘口一江兩岸繁榮的左灘、右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商人。
400年來,見龍橋一直為居住在左灘村的人們提供著生活便利。在老人們的傳說中,這座橋的名稱來歷是這樣的:明末年間,為躲避清兵追殺,時任太子太保的順德第一狀元黃士俊,帶著明朝末代太子——崇禎皇帝的兒子朱慈烺一路逃命,回到自己的家鄉甘竹灘。
當他們所搭乘的船只,行經左灘這座石橋附近時,狂風大作,江面掀起的巨浪將船掀翻,可憐的太子溺亡。此后,當地人為紀念明太子,將石橋改名為見龍橋。
但也有左灘村對面右灘村的老人說,相傳是乾隆一子在皇位相爭中受人誣陷在西江跳江,最后在左灘村的石橋下發現其尸體,乾隆于是賜字“見龍”。 (鄒建華)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