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匯編》《順德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匯編》兩本新書首發。(網絡圖)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周六,便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0日,2017年順德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順德區博物館舉行。當天,《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匯編》以及由順德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和順德區博物館編纂的《順德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匯編》兩本新書的首發式,這兩本新書由順德區博物館編纂。
儀式上,為了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群體對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傳承,順德區文化體育局與順德區教育局在儀式上向到場的學校代表進行“非遺校園行”的授旗。而順德區博物館亦在儀式進行后,為廣大的市民朋友安排了“水鄉龍騰共話傳承——輕黏土龍頭制作體驗活動”,讓大家在活動中感受順德龍舟雕刻技藝的精髓。
多渠道推廣順德經典文化遺產
據了解,目前順德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8個,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這當中既包括香云紗染整技藝、龍舟說唱、人龍舞、八音鑼鼓等擁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傳統技藝,也有賽龍舟、春節習俗、順德烹調技藝等依然鮮活在大家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而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5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人,省級非遺傳承人7人,市、區級非遺傳承人25人。
順德區博物館一直十分重視對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不僅與區內校園建立“館(院)校合作”基地,將順德的非遺文化以校園講座、巡展等形式,為校園中的順德青少年學生講述順德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順德區博物館還通過順德區經典文化遺產宣傳推介項目,將講座和巡展送到各鎮街社區、企業當中,讓更多的基層市民能共享這些文化成果。此外,順德區博物館還利用“順博工坊”的活動品牌,為廣大市民朋友提供龍舟說唱、咸水歌、魚燈制作、實用廣繡等公益性非遺文化體驗,讓大家能豐富對非遺文化的體驗。
除了對非遺文化的推廣工作,順德區博物館還協助順德區文化體育局,開展各級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傳承人的申報和評定工作,通過到村居巷陌間的走訪、調研以及資料整理,深入挖掘具有順德本土特色的文化項目,并為這些項目開展省市區級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協助關帝侯王出游、龍眼點睛習俗、龍舟雕刻技藝等項目成功被列入省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有關目前(截至2016年底)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介紹,也都收錄在本次活動首發的由順德區博物館編纂的《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匯編》當中。
獎順德區可移動文物精品匯編成書
為響應國家提出的提高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的精神,從2013年開始,順德區正式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而順德區博物館在歷時三年半的普查當中,全力協助順德區文化體育局和順德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開展相關工作,相關的普查數據在2015年的省驗收組進行數據驗收中獲高分通過,并得到驗收組的高度評價。
而本次首發式中帶來的由順德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和順德區博物館編纂的《順德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匯編》,便是在普查報告的基礎上而成的。書中收錄經過精心挑選的300多件/套順德區內可移動文物精品,全方位為大家展示本次普查的成果和意義。除了上述提到的文物遺產以外,順德區內還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136處,其中2處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5處核定公布為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這當中既有散落在各鎮街的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也包括順德糖廠等一些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沙楊楊)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