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文燦
聽說要順德要眾籌修繕“雙塔”,本想寫篇萬字論文,論證其必要與可行性。提筆又想,論證之類的,那非得要高工以上的專家團隊才有資格和能力;筆者是連對角線都劃不直的人,豈敢班門弄斧;于是,筆頭轉向,不改標題改內容,把嚴謹的論文寫成隨筆式,散漫就散漫點,只要能把意思說清楚也算是件好事。
順德境內,至今尚存古塔有主要有四座,即“青云塔、太平塔、七層文塔和桂洲文塔”。而極具有風韻感和人文味的,莫過于順峰山公園的青云與太平;“雙塔”脈脈相守,已近四百載,在水一方,不離不棄。常說風雨無情,歲月有跡,再堅固的塔,也需要不時修葺,可以肯定地說,世上沒有無須修繕的塔。
塔,在民間百姓的眼里,喜歡稱之為“寶塔”,是一種扶正祛邪、護佑平字的吉詳建筑;捐資修塔,在中國人的心里,從來都是件神圣的事,這也是蕓蕓眾生樂于捐資的原因。塔,這個字,是由隋唐時,佛經的翻譯家造出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塔逐漸脫離宗教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觀景塔,風水塔、文昌塔。造塔形建筑,則可上溯到三國之時,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為重樓”,這是中國造塔的現存最早記載,所造的塔當為樓閣式。
順德雙塔,據史料記載,最初是作風水塔之用。然而,對這方水土的人來說,更愿意當作文昌塔。據坊間傳說,青云和太平兩塔,為順德帶來了鼎盛文風。雙塔建成七年后,順德即誕生了立縣以來的首位狀元郎黃士俊。檢索順德科舉成績單,似乎不是瞎說;有宋以來,順德有文武進士762人,文武舉人2397人,兩者都是于清為盛;巧合的是,雙塔正是建于明后期。把文脈興旺歸功于雙塔,肯定如同女媧煉石補天一樣,純屬美好的意愿;可從心理學與民俗學角度看,有所寄托則有所感悟,或許也有道理。當然,再次申明,本文要做的是“文不對題”,肯定會少些考據之類的,就塔說塔,僅此而己。
退而論之,且不說傳說與向往, 就風景說風情,修塔也是件利民的好事。雙塔靜立山之上水之側,早已成為順德美景;如今,離最遲一次修繕已過三十年;假如殘破過分了,必然有失大雅;一旦有失,先是對不住四百年前,那位捐俸祿首倡建塔的倪知縣,還更對不住這方山水人物與情懷。
既然修繕雙塔是正道,那就動工喲。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修塔,不是堆積木,需耗力費錢,沒銀子是萬萬不行的。那銀子從哪里來呢。有人可能會講,當然是官方出呀,再說了,順德也不是沒修塔的錢。本人也絕對相信,百強首縣,不會連這點銀子都掏不出,所以說,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按照文化傳統,修寶塔,還真不能全由官方付賬,還真的要眾籌募捐,以廣結善緣,讓人能多求福報。
要理解這點,那先翻開雙塔史。其初建時,也是各方捐資而建;后來又經多次修繕,也均有賴社會力量共同擔當。據資料顯示,這次“眾籌”修塔,政府出資200萬元,眾籌目標是3000萬,這與當初建塔時的情形似乎是一脈相承;而捐資公益,在此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為文化傳承,此次眾籌修繕“雙塔”,必定會善至事成。
有必要性,更有可行性,自然還要提下修繕操作的嚴謹性;這些,對于行止有序的順德來說,相信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既然如此,那就坐等雙塔修繕的功德圓滿。
(圖/順德城市網俱樂部成員馬彥良)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