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雖然不是粵劇的發祥地,卻為粵劇的發展、繁榮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那就是培養了一大批馳名海內外的優秀粵劇演員、樂師和編劇家。
下面一起看看其中的一顆粵劇編劇明珠,一睹她的風采。
望江南(1918-1979)順德人。原名張式惠,編劇家。
她出生于富裕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輕時,很喜歡粵劇,薛覺先演出的名劇《胡不歸》,就是她提供的日本小說《不如歸》,后由馮志芬編撰而成。
20世紀50年代,望江南正式從事粵劇編劇,作品有《水冰心》、《董小宛》等。1959年入廣東粵劇院,參加劇本創作有《荊軻》、《金銀花》、《二度梅》、《粵海忠魂》等。她創作態度嚴肅,曲詞古樸典雅,頗有文采。
她出生于富裕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廣州讀中學時,接近進步老師、同學。
19歲高中畢業后,望江南便毅然離家與男友投奔革命,但后被發現,并被其父截回禁錮在家,從此閉門讀書,寄情詩詞,研究古典傳奇及戲曲,也讀了不少外國小說和戲劇。
因愛看粵劇而欲支持粵劇戲班,但又怕家里干涉,不敢直接編寫劇本。只是不時編些戲劇故事,托朋友轉送給粵劇戲班編劇。薛覺先演出的名劇《胡不歸》,就是她提供的日本小說《不如歸》,后由馮志芬編撰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式惠認識徐人心等粵劇女藝人,在她們的鼓勵下,以“望江南”為筆名,編寫《水冰心》《董小宛》《三姐下凡》等劇,供南方、大江東等劇團演出。1957年后,又編寫《桃花扇》《梅開二度》供粵劇團演出。
1959年,經區夢覺推薦入廣東粵劇院任專職編劇。與華嘉、楊子靜、莫志勤合編的《荊軻》,自編的《重臺別》均有影響。
張式惠文學素養深,創作態度嚴謹,詞曲古樸典雅。1978年,與陳殘云、黃寧嬰合編《粵海忠魂》,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最有影響的現代粵劇之一。
1979年,在廣州逝世。
在順德城鄉,粵劇活動普及,戲迷極廣,進入千家萬戶,具有“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盛況。望江南編劇家也為順德這片人才薈萃的戲曲熱土增添寶貴的財富!
來源:我地
編輯:林伊敏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