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廟碑廊的兩塊石碑,碑文中講述的都是明代一位知縣主理順德的政績,他的名字是胡友信。
“名宦思泉胡公報功祠記”
“順德胡令君報功祠碑記”
治縣寬從猛得
胡友信初到任時,發現前任俞思誠征斂無度,縣中吏役大都營私舞弊,賄賂公行,百姓除了負擔繁重的捐稅外,還要給衙役奉送“月錢”,否則便遭刁難乃至毒打。因而與民約定,每年賦稅征收三次,每次多少由民自行決定,總數夠即可,且賦稅直接交給縣上,不需中間環節。這樣一般民眾每年只用三次到縣上交賦稅就可,而不需要再通過其他豪強繳納。
甚至在胡友信到任前,縣民們因苛酷的壓迫剝削而不斷激起反抗,歹徒、賊人亦趁機四出燒殺擄掠,為害良民。友信迅速廢除橫征暴斂,懲治舞弊吏役,堵塞貪污門路,減輕百姓負擔。友信統治手段相當峻猛,他嚴厲推行“四應法”,一鄉有警,前、后、左、右四鄉必須立即擂鼓發兵救援,否則以“通賊”論處。隨后又大破為害最烈的烏洲“賊巢”,捕獲所有頭目。幾番“清剿”之后,不僅縣內“賊眾”絕跡,連剽悍的海盜也不敢輕易犯境。民謠稱:“山有虎,邑有狐(胡),無捋其須!”
博通經史,學有根柢
胡友信博通經史,學有根柢。明史中記載說,經史方面,在明代舉子中最出名的,前有王鏊、唐順之,后有歸有光、思泉(胡友信別號),又因與歸有光齊名而并稱為“歸胡”。
而后世之所以對胡友信文名不再稱頌,是因其所精為經,在明朝特指“八股文”。然而,在明清兩朝,胡友信的文名的確滿天下。有《天一山稿》行世,明三百年制藝稱大家者有八人,胡友信為其一。清朝《聊齋志異》司文郎還借書中瞎和尚之口說:“若非歸胡的手筆,斷寫不出如此文來?!?/p>
順德歷史上第一座磚瓦城墻的修建者
胡友信當政后,縣內局面漸趨穩定,其便開始著手整治環境,發展經濟,興修堤圍,疏浚河道。而其中便修建了順德歷史上第一座磚瓦城墻。
修建磚瓦城墻需要先把土墻移開,再用磚瓦砌造新的城墻。在修建的過程中,胡友信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并親自幫工,很是辛勞。
青云四賢
萬歷元年(1573年),胡友信在縣城病逝于任上。本地民眾念其功德,紛紛捐資在城隍廟旁,修建胡友信的專祠,每年都會專門祭拜。
青云四賢祠的第一個祠,就是民眾為了祭拜胡友信而專門修建的祠堂。可以說,青云文社誕生的第一個源頭,就在于胡友信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p>
編輯:方鈺淇
來源:大良文化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