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陳村,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除了陳村粉,便是花卉。其實陳村“千年花鄉”美譽的由來,少不了一條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古村的功勞。
它位于陳村的西部,集“顏值”和“才華”于一身。明清時期,這里已是聞名海外的花村,村內“戶戶皆種花,花前花后皆人家”;這里人杰地靈、文脈源遠流長,歷代人才輩出,更是“詩、書、畫、印”四絕的清代著名書畫家黎簡的故鄉。
千年花村,香逸四方
陳村,古稱龍津,是曾經的廣東四大名鎮,出產魚米、花卉。陳村花卉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長安上林苑建“扶荔宮”,宮里的珍貴花卉和果樹苗均由陳村進貢。據《順德縣志》記載:“陳村歲載花果出售諸郡,自漢例獻龍眼、荔枝,宋貢異花,蓋由來已古。”陳村進貢奇花異卉,延至宋朝依然不息。
明代大學者屈大均還描述陳村為“漁舟曲折只穿花”“村前彌望皆為花”。而論及花卉種植,則以弼教名氣最盛,民間素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之說(“花地”即廣州芳村花地灣)。
俯瞰弼教村,映入眼簾的滿是青蔥綠意。這個總面積僅有約2.1平方公里的小村,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種植了花卉桔果。
能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要得益于弼教人熟練掌握各種花卉繁殖接駁技術。《順德縣志》中記載“今則弼教花圃多于陳村,移花接木之法,講求甚熟,流通亦廣。”弼教花農在陳村周邊地區的影響下,學到了一身“移花接木、接駁修剪”的好本領,并將其變成一門獨門技藝。
“種樹、藝花,今盛于佛滘,去陳村僅數里,場圃殆遍一村,《黎簡集》所稱‘百花村’者是矣。”民國時期,弼教村內已有128個花園,花卉種類以米蘭、玉蘭、桂花、茉莉花、四季桔、金桔和盆景為主。
1930年代,弼教每年花卉種植面積均超百畝,盆花數量過萬盆,其中以所植的米仔蘭最久負盛名,那時連基圍30公尺之外都見縫插針地種滿了米仔蘭。
久負盛名的佛滘米仔蘭。
弼教“百花村”的名號被不斷打響。海外僑民若想寫信回弼教,地址只要填上“中國廣東省花村某某某”,信件便能準確送達到收件人,可見弼教村的美名早已名揚四海。
弼教村也因此擁有一大批技術過硬的園藝大咖,他們都有著一個獨特的稱謂——“弼教工”,當地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他們:“天上雷公,地下弼教工”,“弼教工”的名聲就像雷公打雷一樣大。
那時,不少弼教工會親自將種植的花卉運送到廣州、中山等地售賣,且多是送往酒樓出售。他們經常保持著腳踩拖鞋、頭戴草帽的樸實形象“出省城”,這導致他們在向酒樓收花款時,被不明真相的服務員當作乞丐拒之門外,鬧出過不少笑話。實際上,這些常年給廣州酒樓專供花卉的花農,早已靠勤勞走上致富路。
上世紀80年代初,“萬元戶”的叫法逐漸在全國流行起來。當時正值改革開放,提倡先富先光榮,順德也正在實行包產到戶,一批養殖、種植專業戶隨之出現,并誕生了最早的一批“萬元戶”。
順德第一個萬元戶是一名花農,他便是當年弼教花園的園長黃明。村中的長者們回憶時說道:“他那時就可以開著一輛嘉陵摩托出門,在村內特別惹眼。”由此可知,當時這位萬元戶是許多人的艷羨對象。
溯古追今,如今行走在弼教村里,仿佛每一塊經過歲月沉淀下來的磚瓦,都夾雜著淡淡花香;路過的每一條街巷,都飽含濃濃的歷史韻味。
在弼教村委會旁,一座高大的門樓矗立路邊,正上方一塊牌匾上寫有“弼教花園”。盡管四個大字已略顯模糊,修建于1980年的牌樓也被歲月侵蝕出斑駁的痕跡,但它卻是弼教村威水史的最佳見證者。
弼教花園創辦于1957年,當時恰逢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弼教花園由私人花園折價入社聯合組成。最初成立時,弼教花園占地面積達100多畝,擁有100多名員工,大量種植米蘭、金桔及綠化樹,每年產值可達20萬元。1985年至1989年期間,弼教花園更實現產值190萬元。
在時代的推動下,弼教花園成為最耀眼的一束光。20世紀80年代,這里就吸引過不少的“大人物”來訪,1983年副總理萬里到弼教花園參觀;荷蘭王國議會(兩院)議長、巴拿馬議長、墨西哥總統、柬埔寨國王等貴賓都曾成為弼教花園的座上貴賓。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弼教花園僅剩下一座門樓。從門樓穿過往里走,昔日的花田早已被廠房和民居占據。繁花競相開放的場景雖不復存在,但弼教花園的風光歷史卻已深深印記在每一代村民的心中。
陳村鎮弼教村花鄉公園。
黎簡故里,文脈猶存
正所謂花色養育一方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花香四溢中,弼教村還夾帶著一縷翰墨的香氣。除了依托花卉種植“花”名遠揚,弼教村還因為是名譽嶺南藝術家黎簡的故里而被人熟知。
黎簡是“粵東四大家”和“嶺南四子”之一,更是清代中晚期的嶺南山水畫壇上的一座奇峰。他開創了屬于廣東本土的繪畫語言,作品在繼承明代浙派青綠山水特色,并受石濤等大家的影響下,形成了個人鮮明的藝術特色。
他一生雖然足跡未出嶺南,但名聲卻已遠播中原。幽谷多隱士,花鄉出詩人。黎簡常常在書畫作品中融入家鄉的風土人情、生活情景以及個人情懷,因此所著詩篇也為后人追尋歷史留下了重要史料。
古時,弼教花農多依靠船只搬運花卉至外地銷售,而這一繁華景象也被黎簡刻畫得栩栩如生:“船頭花影垂垂簇,親見饑魚嚼紫煙。”花鄉獨特的韻味在黎簡的筆下活靈活現。
黎簡一印,獨樹一幟;黎簡一畫,百花失色;水墨丹青,寫意嶺南大好河山;詩詞歌賦,抒發騷人胸中塊壘。黎簡的一幅幅作品承載著“千年花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滋養著后人的精神和文化。
時光流轉,昔人已乘黃鶴去。為了緬懷這位藝術大家、傳承四絕之藝。如今,一年一度的“黎簡獎”成為陳村文化事業建設的重點項目;黎簡紀念館在弼教村中落成,以黎簡之名,傳黎簡文化,共同見證弼教村這片熱土在未來的躍升發展。
走出黎簡紀念館,眼前便是弼教小學。你可能不知道,弼教小學的前身其實是“化成義學”。
《順德縣志》中記載:“化成義學,在弼教鄉。乾隆十五年知縣陳志儀捐建。”清代,順德縣令陳志儀見陳村一帶文教風氣相對薄弱,于是在此大力開辦學校。
據文獻記載,“化成義學”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是順德在原址上辦學歷史最久的學校之一。在歷經一代代重修、遷建,幾經改名,弼教小學仍屹立至今,始終保留住了歷代黨委、政府以及弼教村民致力于教育、造福鄉梓的情懷。
陳村弼教村
花香飄逸,人文薈萃
以花作外紗,以文作內里
這條集顏值與才華于一身的歷史古村
等待你來一探究竟!
編輯:陳惠玲
來源:順德檔案史志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