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一畝三分地,你會選擇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而倫教仕版村的村民一定會選擇種蕉。
作為聞名在外的“仕版味道”,鼎盛時,仕版村的香火蕉曾一天產出六十萬斤。
工業化的飛速發展讓仕版這張靚麗的“蕉名片”面臨消失的困境,為了守住家鄉的一片綠,2016年,仕版村8名熱心村民在社區營造項目組的引導下建立“仕版夢鄉園芭蕉合作社”,通過打造生態觀光體驗路線等多種方法試圖重新喚起仕版香火蕉的勃勃生機。
“蕉名在外”的那些年那些事
仕版香蕉、大蕉遠近聞名,吃過仕版香火蕉的人,更是會被它獨特的味道所吸引。
仕版村村民種植的香蕉
香火蕉,顧名思義就是用香火熏熟的蕉。新鮮采摘的香蕉放置幾天后,放進一個大缸中,點上三到五只香放到大缸最底部,蓋上蓋子密封,讓香火均勻地熏焗蕉身,次日打開蓋子再放上幾天,香蕉就熟了。
簡單的催熟方法卻仿佛有魔力一般,用香火熏熟的蕉更加香甜可口,比起用催熟劑催熟的香蕉也更加綠色、天然,很受歡迎。
用袋子包裹香蕉可防治病蟲害
“以前有一千六百多畝香蕉林,一天最多可產出六十萬斤香火蕉,運到廣州、東莞這些地方銷售,大家都很喜歡的”,仕版村村民梁叔介紹道。
“出門見水,登舟見綠”就是當時仕版村的真實寫照,在香蕉成熟的季節,豐收的忙碌與喜悅交織,河道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滿載著仕版的香火蕉運往各處。村民們手上撐著船,臉上帶著笑,或許還有哪家調皮的小孩扒在船頭,滿載而去,空船而歸。
日漸消失的蕉林
仕版村曾以桑蠶、魚、甘蔗、蕉四大作物為主,后來隨著絲綢廠和糖廠的沒落,甘蔗、桑蠶逐漸退出仕版舞臺,慢慢形成了“蕉基魚塘”的獨特面貌,現如今,蕉似乎也即將“黯然退場”。
時過境遷,香蕉產業帶來的經濟價值遠低于工商業,蕉農紛紛“洗腳上田”,蕉林周邊到處是已經建好或正在修建的房屋和寬闊馬路,蕉林面積也在逐年縮減。
仕版村市場上散賣的蕉
“現在只剩下一百多畝香蕉林了,也不運到外面賣了,就在村里的市場賣”,梁叔說這話的時候忍不住嘆了口氣。對于像梁叔一樣的老一輩仕版村民來說,香蕉不僅僅是一種可以售賣的經濟作物,更多的是一種記憶與情懷。
凝心聚力護蕉
眼看著越來越多的香蕉林經歷推倒、重建、消失“三部曲”,2016年,為了重新煥發仕版蕉產業,保育蕉文化,形成仕版特色文化品牌,仕版村八位村民組成了仕版夢鄉園芭蕉合作社,梁叔就是仕版夢鄉園芭蕉合作社的理事長。
一大“棟”蕉
為了護蕉,合作社與社工做了許多積極嘗試,包括舉辦蕉文化攝影比賽、結合蕉林、城隍廟和游艇打造觀光體驗路線、制作蕉蕾茶等許多活動吸引更多人重新認識和關注仕版蕉文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蕉蕾茶的創造性發明,經過采摘、清洗、切碎、晾曬、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后,蕉蕾就變成了即沖即泡、方便攜帶的蕉蕾茶。
新鮮的蕉蕾
一棵蕉樹上往往只有一個蕉蕾,新鮮爽口的蕉蕾可以做成蕉蕾湯、蕉蕾粥等美味。合作社社員們對蕉蕾做了干化處理,經過不斷地嘗試,并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做成了具有清利咽喉、健脾開胃、美容通經等三種不同功效的蕉蕾茶,小小的蕉蕾茶成了仕版村繼香火蕉之外的又一張名片,也成為仕版蕉文化 “走出去”的全新載體。
“2017、2018年的時候經常有人來這里坐船、看香蕉,有時候一天接待好幾波來觀光的,忙不過來的”,梁叔感慨地說。合作社成立的前幾年,仕版香火蕉重新燃起“星星之火”,蕉文化重新在這片土地上綻放。
然而,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仕版村的生態觀光體驗被迫叫停,今年九月,仕版夢鄉園芭蕉合作社也宣布解散。“好幾個社員都舍不得解散的,沒辦法,香蕉越來越少了”,梁叔無奈道。
種在河涌邊的香蕉
現如今,走進仕版村里,在魚塘邊、河涌旁依舊能看到傲立的香蕉和大蕉,只是記憶中一大片一大片遮天蔽日、風吹過颯颯作響的蕉林卻是再難尋覓了。
“現在種香蕉的基本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梁叔說道。如何讓新生代接過接力棒是不少農產品、文化和手藝正面臨的難題,仕版香火蕉該何去何從值得更多人深思。
編輯:鄭丹洪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