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主持:李放
(順德城市網主編助理)
因為愛!所以表達……
這是“聊順德”之所以誕生的最原始的初衷。
這是一個聊場,只要你愿意,這里可以聽到你想表達的聲音;
這更是一個情場,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情懷,我們關注并思考著這座城市的一枝一葉;
這就是順德城市網為您奉上 “聊順德”的初衷,不掩真性情,且有智慧閃現。
當然,作為一場紀實性的聊天實錄,僅緣于現場碰撞的火花和即時的反應與表達,這樣的談話難免有不到位、不全面之處,但我們的態度卻是認真且投入的。
好了,閑言少述,我們開聊吧!

何勁和
中道改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馮國強
容桂街道決咨委委員、容桂星愿自閉癥康復中心創辦者
李紅梅
區人大代表、容桂街道決咨委委員、容桂中學教師
范向軍
容桂國際標準舞協會秘書長
丹丹蛋
順德城市網網友
樹木華美
順德城市網網友


一個地區的精神不是講出來的,而是逼出來的,也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本來就有的。當年的容桂面臨著思想和體制的“阻塞”。1978年后,這個“塞”打開了,容桂從此走向快車道。到了今天,容桂也面臨著“塞”,一個是道路交通,另外一個是資源。今天的“容桂精神”還需要進一步開放,用開放的戰略打破目前的困境。
不少地方不同階段搞不同的精神,最后什么精神都沒有了。搞精神的意義是“提神”,現在容桂要把“容桂精神”的討論傳播到更大的范圍中去,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容桂精神”給我的印象是敢闖、敢拼、敢創和敢擔當,這是容桂比較重要的一點。現在容桂有60萬人口,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它的特點,容桂確實需要提煉出一個總的精神。
容桂不能夠僅僅是敢闖敢拼,還要敢變,在現在這個階段,容桂如果想要提升,在經濟上,產業轉型非常重要,要整合資源,將高耗能的產業淘汰掉;在文化上,要讓年輕一代繼承好以前容桂的優良美德。


精神是虛的,虛的東西是很難深入人心的,它還是需要一個載體,要有具體的標志,這個標志可能很難一時半載定出來,它需要一個過程。
沒有精神文化,一個人再有錢,也很難有幸福感,而精神文明建設好了,也是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


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容桂在之前的發展階段成了黑馬。但創業容易守業難,容桂并不能像火箭一樣的態勢一直高速發展下去,很可能就缺乏動力了,如今要將之前的精神繼續保持下去,才能讓容桂再上發展的軌道。
經濟很強大的時候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做支撐,那就是一座死城,社會的體制也會很悲催。我們要打造幸福、舒適的城市,單靠經濟是不夠的,還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撐,要將這兩者結合起來。


“容桂精神”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勤奮、樸實、不斷創新的精神,如果沒有這些優點,容桂是不可能從一個農業鎮發展到一個強大的制造大鎮,并且可以聞名中外,獲得今天的成就的。
對容桂的未來有什么期待?我覺得留住人才是關鍵。我們不僅需要高素質人才,勞動力人才也需要。必須要讓來到容桂的勞動者在容桂生根發展。即便這里不是他們的原始家鄉,也要讓他們感受到,這就是他們的家。


我認為我們今天談的“容桂精神”,更多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精神。現在“容桂精神”的傳承是斷裂的,我感覺容桂現在年輕人漸漸失去了他們父母輩身上的那種精神了。
希望今后的容桂是開放包容、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的,在這塊,希望政府做好引領,把“容桂精神”提煉出來,再去實實在在地干。

-
聊順德走進容桂,談“容桂精神”如何煥發新活力
主持人: 在過去幾個月,為了更好的提煉“容桂精神”的內涵,容桂街道辦事處開展了“容桂精神”大討論,包括專訪容桂的老領導、老企業家,開展容桂形象宣傳語及LOGO征集活動等。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容桂精神”的探討中來。今天,借著順德城市網的品牌欄目《聊順德》,希望大家通過這次短時間的交流,厘清“容桂精神”的內涵與表現,并為容桂接下來的發展建言獻策。
“容桂精神”千人千面,但都是逼出來的
主持人: 首先我想問下,聽到“容桂精神”這個主題的時候,大家腦海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馮國強: 我是土生土長的容桂人,這段時間也關注了這方面的報道,“容桂精神”給我的印象是敢闖、敢拼、敢創和敢擔當。但我更想用“大愛容桂”來形容。在上世紀70年代容桂就有個服務殘疾人的機構,到現在,容桂政府對殘疾人的服務已經十分完善了。而在本土企業家中,我們的總商會、青年企業家協會、個體私營企業協會、慈善會等都參與到服務殘疾人中來了,在尊老、扶幼等各方面都覆蓋到了。這些都很好的彰顯了“大愛容桂”的精神。
李向梅: 聽到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很興奮,容桂在90年代是百強鎮,聞名全國,但發展到現在,經濟、交通等方面容桂已經不再領先,在這個時候提出“容桂精神”的恰到好處也是雪中送炭的。那么“容桂精神”可以濃縮成幾個字?達到人人都知道的效果呢?這是一個學問了。我們一提到順德就想到“敢為天下先”,但是我在容桂生活了26年,我都還不知道“容桂精神”到底可以濃縮成幾個字。 我覺得作為一名公民,講話、做事的文明非常重要,如今容桂居住人口有60多萬,但文明情況不理想,比如“司機不讓人”現象非常嚴重。所以,提到“容桂精神”,我想到的是包容、文明、責任和大愛。
何勁和: 一個地區的精神不是講出來的,而是逼出來的,也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本來就有的。提到“精神”我馬上想到我們的國歌,它唱出來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要提煉“容桂精神”就應該回顧容桂在改革開放是怎么走過來的。在70年代,拿容奇和大良相比,大良比容奇要優越得多,因為大良是首府,是大鎮。而拿桂州和它附近的杏壇相比,在當時桂州都沒有絲毫優勢,桂州是一個以種糧食、種甘蔗為主的鎮,杏壇是經濟作物重鎮。作為城鎮,容奇沒有優勢,而作為農村,桂州也沒有優勢。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容桂正是因為沒有優勢,自己感到了危機所在,想讓自己強大起來,所以發奮圖強,奮力趕超,樹立起了自強的精神。因此我覺得自強是“容桂精神”一個很重要的構成因素,所以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就在容奇,它可以說是打響了中國引進外資的第一炮。桂州最早的有了“愛德電飯煲”,還有搖頭的風扇。和北滘相比,桂州和其發展路徑差不多,都是窮則思變,所以發展很快。
那么想強,如何想辦法做出來呢?那就要打開思路去創新,當時容奇和桂州都選擇了“工業興鎮”的路子,開始時容桂不知道怎么做,就去研究和模仿別人怎么做。然后漸漸自己研制、做品牌,一步步的去創新。但創新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浮躁。90年代我曾為“順威”寫過評論,順威的老板原來是建筑工,怎么就做起風扇來了呢?老板說“當時沒有人做那我就想做了”,結果真做起來的,還上市了,容桂老板的自強、創新、實干精神非常突出。一個地方的精神不是政府、專家推動的,而是當地的群眾,特別是經濟時代的企業家去推動的。所以研究當地精神,一定要研究那里的企業和企業家,這樣才接地氣。
打破困境,“容桂精神”需要傳承和發揚
主持人:之前我采訪過容桂的幾位老企業家,感受頗深,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很多特別之處。在“容桂精神”的提煉和理解上,可能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很多人在問,容桂要進入新的階段,容桂該怎么突破呢?
范向軍: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容桂在之前的發展階段成了黑馬。但創業容易守業難,容桂并不能像火箭一樣的態勢一直高速發展下去,很可能就缺乏動力了,如今要將之前的精神繼續保持下去,才能讓容桂再上發展的軌道。我來容桂20多年了,也去過很多其他地方,我發現容桂的優勢還是很大的:一是容桂人非常包容和開放;二是容桂人才吸納機制好;三是容桂非常鼓勵對社會有益的事項。我贊同何校的觀點,精神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沉淀的。現在我們要將容桂精神未來長遠發展的路線確定下來,這樣才會使它產生新的活力。
樹木華美: 我是新順德人,來順德13年了,在容桂就待了11年,我認為我們今天談的“容桂精神”,更多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精神。我覺得“容桂精神”的關鍵詞是:務實、創新、拼搏。舉例來說:以前我自己的老板,在創業時都是先干,遇到困難再去解決,而不是先研究論證。我覺得現在的“容桂精神”的傳承是斷裂的,2年前我寫過《順德人,還能可怕多久?》的評論,容桂很多億元企業的老板都是本地人,但到了今天,我們的“創二代”成長環境不一樣了,“創一代”歷經千辛萬苦打造起了“商業帝國”,二代卻被送到國外上學了,他們的成長環境和一代不同,因此他們回到家鄉后,很可能就會迷失自己的目標,我感覺他們身上漸漸失去了他們父母輩身上的那種精神了。我了解到,順德年輕一代,在企業里上班,做的是基層工作,但個性比較張揚,一言不合就跟老板鬧翻。
馮國強: 為什么有人說容桂落后了?在經濟方面,容桂的開發期比較早,由于土地資源緊張,容桂老板在周邊投資的比較多,容桂原來以加工業為主,到了一定階段,就走向技術型和資本型發展了。如果想要提升,產業轉型非常重要,這時就要整合資源,將高耗能的產業淘汰掉。原來五六十年代的容桂人,都是逼出來的,窮則思變。我一點都不擔心容桂的經濟,如果將其他容桂老板的企業收回來,一樣也是非常有實力的。
在文化方面,其實,原來容桂不用城管,鄰里關系非常好,到了今天為什么就變了呢?原因是現在很多人將以前容桂的美德忽略了。而為什么出去的容桂人回來后還可以適應,原因是這種美德、精神仍然在他們心中。
何勁和: 容桂精神不是指地域內的精神,而應該說是容桂人的精神,比如容桂人去了高明,他們的精神不會變成了“高明精神”。至于“容桂精神”傳承斷層的問題,我覺得應該用發展的、動態的眼光去看待。確實,不僅僅是容桂,整個順德都出現了上一代一些好的精神到了下一代沒有完整傳承下來的現象。這可能跟時代的演變有關系,這種斷層究竟是退步還是進步,還待進一步觀察。
此外,我說精神是逼出來的,其實當年“容桂精神”的形成和如今“容桂精神”的傳承的環境有點相似,當年的容桂是“阻塞”的,思想和體制的塞,阻礙了容桂的發展,結果1978年后,容桂把這個塞打開了,從此走向了快車道。到了今天,容桂也面臨著塞,一個是道路擁堵,另外一個是資源之塞(如土地的開發強度已超過了70%),今天容桂同樣需要打通這些瓶頸。所以如今的“容桂精神”可能還需要進一步開放,用開放戰略打通目前的困境,我相信老一代和新一代容桂人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接下來如何做?關鍵是要形成共識
主持人:相信通過剛才的探討,大家對“容桂精神”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精神始終是虛的,那要運用好容桂精神,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怎么做呢?
何勁和:精神關鍵是要形成共識。不少地方不同階段搞不同的精神,最后什么精神都沒有了。搞精神的意義是“提神”,現在容桂也是要“提神”,如果沒有提起來,對人們沒有一點作用,如果要提,就要把“容桂精神”的討論傳播到更大的范圍中去,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什么背景討論,目的是什么,力求最大程度地達成共識。如今容桂面臨重要轉型,此時我們怎樣推動“容桂精神”的討論,我覺得需要將討論活動做得透徹些。
馮國強: 完全贊同何校的意見,“容桂精神”的堅守不容易。容桂有絕對的底蘊和實力,但容桂不能夠僅僅是敢闖敢拼,還要敢變,當今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容桂也要不斷的改變。現在我們要傳承“容桂精神”,就要多點全民參與,集思廣益,發揚優點,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升市民素質等。
范向軍: 如果僅僅是問一句容桂60萬人“容桂精神”是什么,就像央視做的“你幸福嗎?”調查一樣沒有什么意義。我覺得要從各個年代或者各行各業進行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春節、中秋,但為什么西方的圣誕節比這些還隆重?我覺得是因為我國的這些傳統節日沒有統一的標示和形象。
因此,我認為在這方面的引導要多一點,包括現在我們在這里聊的時候,理解精神的實質是非常好,但是越講越虛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難找到重點,所以要去找些形象性的,找一個實物去反映容桂走過的這幾十年路形成的精神,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
李紅梅: 精神是虛的,虛的東西是很難深入人心的,它還是需要一個載體。“容桂精神”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挖掘出來,它的內涵應該是千古不變的,就像奧運五環一樣,一說起大家馬上就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容桂精神”要有具體的標志。就像愛心是一顆心,奧運是一個五環,雷鋒就是一個具體的人,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過來。這個標志可能很難一時半載定出來,它需要一個過程。
主持人:最近容桂街道辦都在征集宣傳語和LOGO,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大同小異,關鍵是怎么用。
丹丹蛋:我覺得何校說的很恰當,順德要有自信心,容桂人要對自己有信心,一個地方的發展不會一直都持續在那個階段的。那說到這個時期的動力時,我們要用什么樣的心態對待呢?那就是自信了。
“容桂精神”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勤奮、樸實、不斷創新的精神,如果沒有這些優點,容桂是不可能從一個農業鎮發展到一個強大的制造大鎮,并且可以聞名中外,獲得今天的成就的。至于對容桂的未來有什么期待?我覺得留住人才是關鍵。最近幾年也了解到不少人才離開了容桂,不像改革開放初期,有這么多的人才在。人往高處走沒錯,那容桂又該怎么辦呢?我覺得還是要挖掘我們的深層力量:一是勤勞,每一個時代,勤勞都是必須的,缺乏了這種精神是肯定不會富強的。二是創新。容桂面積只有順德的十分之一,但是人口卻占了順德的三分之一,作為一個大鎮,如果還走原來的工業道路,容桂可能沒有優勢 。香港也就那么大,為什么它可以發展得好,肯定是后期通過轉型演變而來的。那容桂怎么轉型呢?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些人才了,我們不僅需要高素質人才,勞動力人才也需要。必須要讓來到容桂的勞動者在容桂生根發展。即便這里不是他們的原始家鄉,也要讓他們感受到,這就是他們的家。對于這點,我們可以向珠三角的其他地方學習,學習他們的人文關懷,讓來到這里的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的人都能留在這里發展。
馮國強: 比較贊同“丹丹蛋”的說法,現在容桂有60萬人口,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它的特點,容桂需要的是一個總的精神。現在的容桂精神都基本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板的精神,對于這個現狀,怎樣讓大家有信心去改變呢?政府一定要打開大門,如果連政府都不愿意去改變,你讓那些企業老板怎么變?
具體來說,政府要怎么做呢?首先,要牽動著去改變,要分好主次,民間的有民間的做法,容桂的老板有自己的做事特點,政府要創造條件給他們去改變。50、60年代的精神已經out了,現在要對“容桂精神”進行總的概括,保持“容桂精神”的本色,并突出容桂以后的發展方向。
如何讓容桂變得更加宜居呢?如何把人民的素質提高呢?容桂的人口比較雜,而且差異很大,來自各個地方的都有,他們的文化水平差異大。如何讓他們都融入到容桂的環境,大家要形成一個共識。我們要用“善”去待人,容桂的善文化底蘊是比較缺的,我們希望人們在做善事的時候,不只是捐錢,而是可以全心參與進去,因為這樣才能提升他的社會責任感,而把善事做出來了,人的素質自然就會提升了。
容桂現在為什么留不住人才?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讓外出學習的人回來時覺得不適應,出去的人一般80%都會移民出去。如果想讓容桂繼續發展,就要創造一個宜居的環境,在慈善文化方面我們也需要深思,這樣可以為容桂日后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機遇。
希望容桂借助“容桂精神”再領風騷30年
主持人:大家對容桂有什么樣的期待呢?
范向軍:大大家都在談論一個核心問題:經濟很強大的時候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做支撐,那就是一座死城,社會的體制也會很悲催。我在香港工作過兩年,感受最大的是香港的體制,香港的機構隨時可以上網去查,去預定,比如你想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可以隨時上網預定政府提供的場地,但在我們這邊呢,就很難找到這樣的福利場地。另外,香港那邊會把未來一年來市民對無償提供的公益活動都提前公布出來,我覺得這種做法是非常好的。在這種管理體制下生活,會讓人覺得很很幸福。那么我們要打造幸福、舒適的城市,單靠經濟是不夠的,還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撐,要將這兩者結合起來。
李紅梅: 我記得16年前,容桂也談到了這個問題。當時容奇和桂州經濟發展好,但第三產業不好,所以策劃了天佑城等產業。漸漸的容桂的第三產業占的比重也大了,容桂經濟發展了,給順德的GDP貢獻很大。沒有精神文化,一個人再有錢,也很難有幸福感,而精神文明建設好了,也是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我覺得只有人文明了,城市才能文明。
何勁和: 容桂有60萬人口、24000多家企業,我對容桂有兩個愿望。第一:希望容桂從“龐大容桂”,變成“強大容桂”、“幸福容桂”;第二:希望“容桂精神”再領風騷30年。
樹木華美: 希望今后的容桂是開放包容、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的,如果容桂創造了這種社會環境的話,不管環境再差,只要內在的東西沒有丟失,我們就不用怕。在這塊,希望政府做好引領,把“容桂精神”提煉出來,再去實實在在地干。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這里實現夢想,同時也能吸引附近的人外來這里發展。

dollar:要傳承“容桂精神”,建議讓學校和企業有更多的聯動。因為現在本土年輕人對于本土的企業或許并不了解,并不知道我們的產業發展到底怎么樣,而工作之后又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他們不一定會留在容桂。如果讓他們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讓企業提前與人才對接,同時年輕人也許就更愿意繼承本土企業了。
小璐:一直在聽“容桂精神”,可是我最想知道“容桂精神”可以做些啥?可以把容桂的經濟拉起來嗎?現在容桂的經濟發展呈現飽和姿態,那么希望發揚“容桂精神”可以促進容桂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游走東家:現在容桂企業的傳承都是問題,年輕一代不愿接手,那么這就會導致很多其他問題的出現,而且這也說明老一輩人的那種精神沒有傳承好,導致了“脫節”。所以,現在談“容桂精神”的傳承,就要打破這種“脫節”,讓老一輩容桂人的精神在年輕一代上得以體現。
魔宗:我覺得要打破“容桂精神”傳承的“脫節”問題,一方面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容桂精神”的討論中來,力求最后達成廣泛的共識,另外一方面,腳踏實地的去干才是硬道理,傳承要用行動去做而不僅僅是光談不做!
夏木聲:“容桂精神”這個詞,也是從城市網的報道中看到的,但如果沒有看到相關的新聞報道,或許還不知道所說的“容桂精神”是啥。精神畢竟不是實物,要傳承好“容桂精神”,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讓它深入人心,讓人們在潛意識中了解它、記住它并認可它。
不偏不倚:現在容桂想大展手腳的地都沒了,只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再來一搏。在這個階段,精神宣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培育出、喚醒出“容桂精神”更重要!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長期堅持做。
石頭2012:容桂之所以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輝煌,經歷“從現代繅絲業到海信科龍、格蘭仕、萬和、容聲等家電品牌”的發展之路,其實就是因為容桂把握住了一個時代發展過程中,市場或者社會上最需要的東西(產品)。今天或者未來,我們又將抓住什么,來延續這個輝煌呢?我覺得這才是關鍵。那么在這個時候提出“容桂精神”,希望的是這種精神可以幫助容桂走向新的輝煌。
云窗臺、輕輕彈:我曾經看過一篇《尋味順德》熱播時期的新聞,當時有句話我印象深刻:“可怕的順德人,背后支撐他們的,是精神。”容桂是千億強鎮,背后支撐的當然是“容桂精神”。
阿倫:容桂的政府和企業對《尋味順德》的拍攝配合得非常積極。講起順德美食,其實容桂沒有特別的,但是為什么就他們給了這么大的支持?正是因為容桂比較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