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主持:李放
(順德城市網主編助理)
因為愛!所以表達……
這是“聊順德”之所以誕生的最原始的初衷。
這是一個聊場,只要你愿意,這里可以聽到你想表達的聲音;
這更是一個情場,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情懷,我們關注并思考著這座城市的一枝一葉;
這就是順德城市網為您奉上 “聊順德”的初衷,不掩真性情,且有智慧閃現。
當然,作為一場紀實性的聊天實錄,僅緣于現場碰撞的火花和即時的反應與表達,這樣的談話難免有不到位、不全面之處,但我們的態度卻是認真且投入的。
好了,閑言少述,我們開聊吧!

李昭強
順德區人大代表、廣東昇輝電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家玉
廣東順德創新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南建忠
廣東西安交通大學研究院院長助理
肖子南
順德創業工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大肥
順德城市網網友
-
李昭強
我認為對一個企業而言它是處于第一位的,比其他任何資源都重要。什么叫人才?中國傳統教育出來的能做事的人談不上人才,精英類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不能奢望一個人才來了就能改變一個企業。
順德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要把北京、廣州、深圳這些國內的一流城市作為自己的對手,這不公平,要學會在二三線城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拿制造業來說,應該淘汰掉一些傳統中投入產出不協調、勞動力比較密集的行業,從而將相對比較精細的產業抓在手里。
-
李家玉
對于人才目前順德做的比較好的一步就是把軌道交通解決了,使得順德與廣州的來往比較方便,交通通道打通了,實際上就是人才通道打通了,把人引進來之后的再把事情做起來,這是有效果的。
需要建立一個人才生態,給了他們的更好的條件和機會,企業也好政府也好,總得來說就是要提供一個好的平臺。
-
南建忠
順德最強的是實業和制造業,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種產品和硬性技術的輸出,是品牌文化的輸出,有自己的標準。所以在現階段來說,企業根據自身所處的階段和定位,符合需要的人才是人才。
政府要用有形的手來創造能夠讓人才有歸屬感的環境,具體的政策方面至少做到與本地順德人同等或者稍微有些傾斜,讓人感到尊重是必要的,企業是主體,政府做配合,雙創的氛圍要到位。
-
肖子南
人才成長需要四個步驟,一是引,如順德目前在做的通過大學城衛星城把人才通道打開;二是聚,順德要如何營造這種效果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三是留,人才會留下來所考慮的條件是多方面的,順德需要將這些條件都完善起來;第四是要用,人才留下來但沒有好好利用就是一種浪費。
不管從企業立場還是大環境立場出發,我一直堅持的是引人不如養人。我們要的人才來干什么呢?用來幫助順德在這個領域里面在各個方面去做實在的轉型,這是人才訴求的關鍵點所在。
-
大肥
從政府定位的角度看,要知道順德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要引進人才,人引進來之后還要知道科技產品怎么去做轉化?
人才引進用不用是關鍵,而不是擺在那里讓人看,你要讓人發揮才能,不然還是留不住人才。

-
■談理解
如何定義人才?個性化需求符合才是最好
主持人: 首先感謝各位來到《聊順德》的現場,我們今天聊的話題是關于順德與廣州大學城衛星城招才引才方面。眾所周知順德在人才需求上用“求賢若渴”來形容并不為過,所以我們把這個話題拋出來供大家探討。首先,我們聊聊在你所處的企業當中,人才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地位如何?其他你所熟悉的企業是不是也面臨如此狀況?
肖子南: 在順德通過對創業訴求分析發現,人才訴求目前處于第二位。在創業群體里,順德企業的人才訴求有三種人才極其難得,一是合伙人、二是技術人才、三是市場人才。走在改革前沿的順德,制造業發達,存在很多基因優勢,但單從人力資源的狀態來說并不是一個最好的環境,這三種人才的缺失也導致順德企業效益大打折扣。
南建忠: 從企業、人才、地位、大學城衛星城(雙創)這幾個關鍵詞結合來概括,什么是人才?人才應該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來定義,總體來說可粗略分為精英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兩種。我們發現,現在順德在雙創過程中精英型人才比技術型人才更稀缺一些。順德最強的是實業和制造業,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種產品和硬性技術的輸出,是品牌文化的輸出,有自己的標準。所以在現階段來說,企業根據自身所處的階段和定位,符合需要的人才是人才。
李昭強: 說到人才地位,我認為對一個企業而言它是處于第一位的,比其他任何資源都重要。什么叫人才?中國傳統教育教出來的能做事的人談不上人才,這一類屬于熟練技工,精英類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不能奢望一個人才來了就能改變整個企業。
李家玉: 在招聘工作過程中的一個感受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一個能跟團隊磨合在一起的人才更加不容易!所以人才,一方面是人才本身,另一方面也是依托人才組建的團隊,引進人才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企業出現的問題。
-
■談現狀
人才訴求在影響企業發展問題中尤為突出
主持人: 人才訴求普遍性問題相信是大家的共識,做個小調查,關于順德人才現狀你的感受是怎么樣?
李昭強: 作為一個在順德創業的新順德人,最大的感觸就是順德包容性強,產業鏈條比較齊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順德作為一個制造基地,沒有經過大工業化的洗禮,人才引進現處在一個瓶頸期,比較尷尬。我接觸了很多順德企業,了解到他們想得更多的是逐利,技術建設投入相對較少,這種思想觀念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人才不愿意來,因為沒辦法給他們一個長久發展的信心。我覺得順德招人現在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在同等崗位下我們招人付出的待遇要比廣深高百分之三四十才有勝算,且還要面臨他們一段時間之后仍會離開的現實。
李家玉: 舉個例子,在招人時我們從一百份簡歷中挑出十份相對合適的,十份中挑出一半可以進行面試,一半中最后能剩下兩個最合適的就是非常好的效果了。這個比例說明招人程度難的問題,這是大部分企業要共同面臨的問題。對于人才定位,目前順德做的比較好的一步就是把軌道交通解決了,使得順德與廣州的來往比較方便,交通通道打通了,實際上就是人才通道打通了,把人引進來之后的再把事情做起來,這是有效果的。
肖子南: 順德缺乏管理類人才確實是人才環境造就的,工業環境沉淀多年,一時半會改變不了。事實上我們行業對人才的訴求比傳統企業要高得多,用人標準也高,所以每次招人都非常痛苦,我的人只能來自廣州或深圳。也像李總說的,如果開不出高的條件就沒法吸引我需要的人才過來,即使到了這一步,看來是引進來了,但后期呢?這就需要順德政府來營造一個大環境,企業能營造的只是一個小環境,無法以一家之力去改變,包括說是不是人才通道打開了是否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呢?未必見得。所以精英型人才引不來,那養吧,但是養的話又涉及一個思維觀念的問題,很多順德企業成長史決定了它在轉型發展中的軟肋,怎樣養、怎么引都是問題。
人才受什么因素影響?方方面面。一直以來順德的經濟發展是靠大企業支撐,政府注意力很容易放在大企業的身上,這種偏向對人才的發揮影響也是很大的,很多資源都集中在大企業里面,但大企業大的人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后開始外溢,這是一種非常可惜的狀況。
如果從人才形成的整個過程來說,人才需要四個步驟:一是引,就是把通道打開;二是聚,人才是需要氛圍的,比如說深圳早年的政策有聚集效應,順德要如何營造這種效果,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三是留,人才留下來,他要考慮的條件就很多,比如城市配套如何、周邊商貿生態環境如何、對個人未來影響如何、地方發展資源如何等都是考慮因素;第四是要用,人才光留下來是沒有用的,比如科研人才技術方向的專家學者,沒有好好利用起來,他們的科研成果、技術方向都沒有一個落地,就是一種浪費,所以用也是最關鍵的一層。把人才措施落地,將人才商業化價值化,這四個層面需要同步考量,才算是一個真正好的人才環境。
李家玉: 比較認同李總的觀點,在順德招人比在北京深圳招人成本更高,特別是從深圳或廣州引人進來,就說已經在那邊安家的部分人,每個周期的交通成本也導致用人成本的升高。順德現處于一個人才洼地的狀態,就像剛說到的人才分為精英人才和技術人才,都需要進行培養,比如華為很多人才都是自己培養出來,這就要求順德有一個培養場地,出去和留下的都有一定的比例。
-
■談破局
政府創造集聚氛圍,更要“好鋼使在刀刃上”
主持人: 順德推出北部片區廣州大學城衛星城的行動可以看到政府的重視,除此之外,你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再給予相應的支持呢?同時,作為企業,你又如何定位在這場“搶人”戰爭中的角色呢?
李昭強: 順德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要把北京、廣州、深圳這些國內的一流城市作為自己的對手,這不公平,要學會在二三線城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拿制造業來說,應該淘汰掉一些傳統中投入產出不協調、勞動力比較密集的行業,從而將相對比較精細的產業抓在手里。順德更缺乏的是有沉淀的、有技術的人才,精英類人才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奢望,且不一定能留得住。
南建忠: 這一點就要說到人才本身的訴求點。第一就是順德能不能使他們融入我們的生活圈或說生態圈。比如,北部片區如果能形成一個小的社區范圍,給年輕人創造一種聚集效應和歸屬感是很重要的,現在年輕人已經發展到一個小資生活的訴求,首先解決的是生活需求。那現在就是要把雙創當成一種生活形態,尊重并認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為這群有熱血、有干勁有自己創造力的年輕人創造這樣一種生活社區。第二是順德對他未來的發展上能否提供一個可持續的支撐。
肖子南: 一分為二來看,在養這個環節上為什么政府不能給予多一點利呢?順德本身有沒有人才?有,九十年代之后,順德來了很多人,現在這些人在順德生存環境如何?發展條件如何?留下的到底是什么?政府需要思考。要將外邊更多的人引進來,先進來這批人才有發言權同時也會影響到后來人的印象和評價。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企業小環境的打造。我本身做實業出身,發現我們自己都沒有尊重人才的心,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也不是跟著大環境的步驟走的,這就是政府需要做個一個方面——讓原本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真正意識到人才是什么?人才對企業的影響是什么?如果企業小環境的人才觀沒有端正的話,大環境怎么引,到最后面怎么留都是一個困難。這就需要政府發揮的梳理大環境,引導正確的人才觀的作用了。
南建忠: “先有梧桐樹,就不怕鳳凰來”,梧桐樹,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就是創造這樣一個好環境,如果北部片區能夠創造這樣一個社區生態,解決他們三五年內所有需要考慮的吃穿住行的問題,將其穩定下來,基本上沒有后顧之憂,可操作性是比較強的。
李家玉: 不同層次的需求不一樣,是個性化的,事實上這些需求都能解決是最好的,但起碼要解決我們要留下的人的面臨的問題。
肖子南: 順德需要務實的人才,踏實琢磨順德有什么,在現有的基礎上如何去變,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轉型。我們要的人才來干什么呢?用來幫助順德在這個領域里面在各個方面去做實在的轉型,這是人才訴求的關鍵點所在。
-
■聊場總結:企業與政府攜手打造“生態”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主持人: 那么最后,請各位用一句話總結對順德人才工作的期待和建議。
肖子南: 不管從企業立場還是大環境立場出發,我一直堅持的是引人不如養人。
南建忠: 第一,做好從量人才的使用和他們的現狀以及他們的示范作用的挖掘。第二,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對人才的定義各個企業一定要根據自身需求和個性來選擇。第三,政府要用有形的手來創造能夠讓人才有歸屬感的環境,具體的政策方面至少做到與本地順德人同等或者稍微有些傾斜,讓人感到尊重是必要的,企業是主體,政府做配合,雙創的氛圍要到位。
李昭強: 第一是認清自己,第二是看實力,企業要看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在哪里,腳踏實地,不要給一些浮躁的東西忽悠。第三是企業需要完善自身。
李家玉: 給自己的員工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平臺,讓他們的能力得到發展是一個單位所能做也需要去做的。從政府的角度還是需要建立一個人才生態,給了他們的更好的條件和機會,所以企業也好政府也好,總得來說就是要提供一個好的平臺。
大肥: 我們政府定位要明確,要知道順德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要引進人才,人引進來之后還要知道科技產品怎么去做轉化?另外,人才引進用不用是關鍵,而不是擺在那里讓人看,你要讓人發揮才能,不然還是留不住人才。

不偏不倚: 廣州賣地那么猛,地價那么高,真的一輩子砸在買房子上了,北部片區的陳村離廣州最近,貌似預感到將有很多在廣州工作的人會涌進陳村買房,但擔心尷尬的就是很多人住在順德,但不一定是為順德做貢獻的......趁此機會,打造配套的人才衛星城還是有必要的,總要有吸引人才的地方,人家舍得放棄原來的工作扎根順德。
橢圓: 地鐵一建,公寓一做,順德的人才流失也是個問題,擔心是邊引進邊流失......
自省: 老實說吧,這些人才政策確實是很吸引人,但是沒有相對應的企業載體,人家也很難選的,我把這些利好政策介紹給一親戚,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進修的研究生,他直言政策是好,先看看順德有沒有合適的企業,結果找了半天,真沒什么合適的企業,你說咋搞呢?企業平臺載體也很重要。
胖大海: 給足夠的扶持力度給到企業,支持他們去轉型,但順德制造的本還是要保住的,制造業也是順德經濟的一大支撐,但轉型的企業,畢竟人家也承擔著其他員工的吃喝拉撒,不能當做實驗小白鼠樣的去折騰,我覺得還是要順德企業家的同心協力,相互扶持,真正希望順德發展的那種社會責任感不磨滅,一起支撐起順德經濟轉型發展的一片天才行,打造一批新型經濟載體出來。單干出不了英雄。不然衛星城是建起來了,沒人入駐就難看了。
晨曦微光: 個人認為要保障好我們的市民的一些福利或者是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吧,建這么多的人才公寓,這豈不是又讓樓價節節攀升嗎?其實像那種公租房還是可以適當增加點的。
紅燈了: 只要是對發展需要的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得做好規劃,現在大家對這個規劃的態度如何,相關企業和部門是否做好了準備,當有人提出質疑的時候是否有底氣?
安小瓊: 如果我不知道順德這座城市,或者不知道順德環境以及和其他周邊城市的聯系,我是不會去的。所以在做好各種實施方案的同時,也要做好人心的安穩。
毛毛衣: 這么大口氣,要引進不是不可以,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在于順德目前花大手筆將資源引進來,但順德的配套實施以及企業發展與之相匹配了嗎?會不會是一種資源浪費?
英格曼神父: 作為人才優勢是不錯的做法,但吸引人又不是單靠你這一個高大上的規劃,現在人才緊缺,還要從短時間能見效的方面先做起來預熱啊。
鎮街八公: 引用農行的廣告語:地低為海,人低為王。堂堂一個中國百強區之首,愿意做一個沒有行政級別的大學城的衛星城,求才若渴的氣魄不亞于當年劉備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