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希望將社區醫生打造成市民的家庭醫生,但現實情況卻難免有些骨感。大良中區衛生服務站醫生陳玉聰說,市民對社區醫生接受情況仍需努力。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1.jpg
1000
757
大良中區衛生服務站被稱為“老人醫院”,因為平日有大量的老人前來就診。為了適應老人家們的看診需要,該服務部每天早上7:30上班,提前半小時上班。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1-50.jpg
1000
762
因為上班時間較早,前來就診的人較多,不少市民趕不及吃早餐就開診了。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2.jpg
1000
760
陳玉聰很多患者都是老年人,因長期接觸他與很多患者已經成為了朋友。他說做社區醫生必須有耐心,很多老朋友與他之間少了些醫患間的緊張,多了些朋友間的笑容。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2-50.jpg
1000
763
雖然有部分市民對社區醫生仍然有不了解,但亦有市民認可社區醫生的服務。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2-51.jpg
1000
750
除了固定的看診,陳玉聰還要主動走出服務站,上門為市民服務。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3.jpg
1000
751
社區醫生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這正是他們希望打造的目標:成為市民的家庭醫生。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3-50.jpg
1000
757
由于社區醫生目前的接受程度仍然有限,為了取得市民的信任,社區醫生上門前換上了社區醫生的專屬“綠馬甲”。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3-51.jpg
1000
749
雖然仍然有人不了解、不信任社區醫生,但陳玉聰用實際行動也收獲了不少老朋友。一位老人家拍著陳玉聰的肩膀笑言:我們像不像祖孫?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4.jpg
1000
759
社區醫生入戶服務,大街小巷都要到,為了工作需要,醫務人員配備了專門的自行車。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4-50.jpg
1000
767
這位老人家,陳玉聰服務了近10個月,因為老人行動不便,他需要定期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4-51.jpg
1000
753
老人的家人霍女士告訴記者,為了尋找能夠上門服務的醫生,她跑了四個地方,最后找到了中區衛生服務站。她說,在此之前她并不知道服務站的醫生還提供上門服務,她十分感激醫生的支持。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5.jpg
1000
751
持續的跟蹤服務,醫生對病人的情況了解,確實成為了市民家庭醫生。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5-50.jpg
1000
759
社區醫生的上門服務除了提供醫療服務外,建立健康檔案也是他們的重要任務,這亦是成為跟蹤居民健康的重要依據。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519/26-150519225336.jpg
1000
749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梁雯雯) 2015年5月19日是第5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于順德人而言,這其實是一個陌生的節日。沒有想過家庭醫生還有特定的節日,或許說得更直接一些,人們甚少會關注家庭醫生這個群體。
社區醫生的家庭醫生夢有些難
社區醫生是順德目前正在推行的服務制度之一,社區醫生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成為市民的家庭醫生,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難免有些骨感。順德城市網記者了解到,目前,順德社區醫生普通面臨著市民不了解、不理解的難題。
推進城鄉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宣傳普及家庭醫生式服務,這是廣東省的一項新舉措。2012年起,順德在全區建立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截止到2014年,全區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9間,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93.56%,全區建成家庭醫生服務團隊438個。家庭醫生服務覆蓋率達89.02 %,2013年各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指標均明顯上升。
沒被理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功能
與傳統醫院的服務不同的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功能更多是著重在基本醫療服務及公共衛生服務兩方面。然而,正是這種新的定位,讓市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難以正確理解,甚至因為其服務功能的調整,部分市民甚至質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醫療水平不足。
“很多市民還是會把社區衛生服務站當成醫院。”大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歐陽間英告訴記者,大良中區衛生服務站的前身是大良仁愛醫院,如今改成衛生服務站后,服務內容有所變化,但市民仍然習慣把它當醫院。如此一來,醫院原有的服務或藥物,現在衛生服務站沒有了,部分市民還是不能理解。
社區醫生上門服務常吃“閉門羹”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正是如此,部分市民不理解社區服務站的服務定位,仍然將其與醫院的服務進行對比,這當中的落差又影響了市民對服務站的信任。
“可能是心理原因,總覺得大醫院的醫療水平要比社區高很多,而且在社區一些病看不了,最終還會選擇去到大醫院看。”大良居民馮女士告訴記者,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看病,覺得效果并不太好,所以,對衛生服務機構的信任度并不高,對社區醫生的信任度亦有限。
市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不了解,直接影響了社區醫生的日常工作。倫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助理陳興亮早前在接受順德城市網記者采訪時坦言,由于市民的不理解,很多工作的推動受到了影響,其中影響較明顯的便是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以及上門提供健康服務。陳興亮說,如果沒有村(居)委會工作人員帶著,社區醫生幾乎很難進門,這樣的困境讓醫生很無奈。
“綠馬甲”正能量:會好起來的
據悉,為了增加市民的信任度,曾經穿白大褂上門的社區醫生們也紛紛換上了社區醫生的專屬“綠馬甲”。一位社區醫生告訴記者,社區醫生主動上門建立健康檔案,為市民提供健康隨訪及咨詢等服務,是希望能夠及時掌握市民的健康狀況,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及時健康指導和行為干預,減少居民疾病的發生,目標是成為市民的家庭醫生。
雖然要實現這一目標仍然是在路上,但是身為社區醫生的一員,陳玉聰坦言,只要社區醫生能夠為市民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總會有人接受的。事實上,陳玉聰告訴記者,有需要的市民就會主動去了解社區醫生,尋求服務。他相信,隨著社區醫生服務的不斷提升,市民會接受的,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