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外地人來順德,肯定會發現順德有很多關于飲食方面的特色傳統。今天就來考考大家,你知道順德人說的“到會”是什么嗎?
順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蠶絲、蔗糖業興盛而經濟發達。縣治大良是有錢人、美食家薈萃之地。闊佬住的鑊耳大屋內有花園天井,大廳廂房高大寬敞。每逢嫁娶拜壽,他們喜歡在家里擺酒宴客,以增喜慶熱鬧氣氛。他們講究排場,筵開數十席者比比皆是。菜肴定有鮑、參、翅、肚等山珍海味。舉辦喜筵的主人家當然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烹飪技術,因此約請酒館上門會菜就勢在必行。
上門會菜,簡稱“到會”。根據預先約好的席數和菜式,酒館先在店內備好主料、配料、味料,做好燉品,熬好上湯。屆時指派伙計挑著爐、灶、鑊、勺等炊具,碗、筷、碟、缽等食器,桌子凳子等用具,送上門去。烹飪任務,主要指定“候鑊”(烹調師傅)、“打荷”(“候鑊”的主要助手,負責“跟單指揮”,腌制調味,上粉上漿,拼扣造型等)、“砧板”(掌刀切配的師傅)各一人負責完成。這“到會”三人組配合默契,一人廚房即安頓好兩個爐灶,一爐炒菜, 一爐溫燉品,不到半小時即開始上菜。
技術精湛的頂尖名廚,身穿作平衣椒,乘坐一般人難以坐上的汽車到主家,在“坐地長館政奏的樂曲聲中,昂然登堂人室,儼然嘉賓貴客。喝過茶后,在眾人圍觀下,略顯身手,烹制兩三款拿手好菜,然后到席上征詢意見,接受食客贊美后,隨即揚長而去。
主人家十分尊重廚師們的辛勤勞動。新郎新娘在拜過祖先,給長輩敬茶儀式后,便到廚房給“廚官老爺”斟茶,每期一杯,樂隊都吹笛助興。廚師把預先封好的“利是”(紅包)送給新人,表示祝賀。全部烹事做完后,廚師與主人家道別時,主人家一定給廚師封“利是”,以表謝忱。次日,酒館伙計清點用具物品,搬回店時,主人家總要留下一兩雙筷子、一兩只碗以表吉祥,店主也含笑默許。
世易時移。如今,城鎮中人辦喜事大多光顧酒樓賓館,這樣確可添一份高雅閑適, 但家里卻少了一番熱鬧。像喬遷之喜或新居落成這樣需要旺人氣的喜慶,大多請人來“到會”,于是一些“烹飪游擊隊”流動廚工隊伍便應運而生,他們往往從年頭忙到年尾,生意十分紅火。跟舊式“到會”不同,他們連侍應工作也承包起來,也算是“一站式”服務吧。
容桂鎮某人擺“入伙酒”,請了一個“到會”四人組包辦筵席。這個組清一色四十來歲農村婦女,從買菜、炒菜,傳菜到清潔全包下,侍奉得200多名食客稱心滿意,而她們卻從容自者,游刃有余自然,主人家也省下了一筆錢。
而村居里的人則仍舊樂于在家中宴客,但通常只聘請一兩名正式廚師主理廚政,兼做技術顧問,粗重雜活則由業余烹飪愛好者去做。“到會”倒成了培訓農村廚師的烹任學校。
大家來說說,你們現在還有吃過“到會”的筵席嗎?有沒有印象最深的一次“到會”筵席?
來源|《美味順德》
圖片|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丘比特”
編輯|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