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盛產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因此,在均安,魚的菜式非常多,其中有一道菜,滿載盛譽,多次在美食大賽上獲獎,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這道菜便是均安魚餅。
據《順德均安志》介紹,均安魚餅“始于清代光緒年間”。清代同治年間,歐陽禮志發現當地群眾善于將鯪魚起肉剁爛來做魚青,或蒸或打邊爐,味道鮮美。后來,他加以改進,將鯪魚青壓成薄餅形,用慢火煎至金黃,使之成為佐酒下飯妙品。
歐陽禮志最初在均安圩中心街(今華安直街)設檔,后來他的兒子壽超繼承父業,掛出了“壽超魚餅”的招牌。由于香氣撲鼻,爽滑甘美,這種魚餅很受歡迎,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并傳至中山海洲、新會等地。時至今日,港澳仍有“順德禮志魚餅”出售。
順德名廚李佑枝師傅在切魚。(攝/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莫生氣”)
均安魚餅背后還有段古,街坊、長輩偶爾會說起當年均安人花心思做魚餅款待倪縣令的故事來。
倪尚忠是明朝正德年間的順德知縣,這位精通堪輿術的縣令上任不久,就被均安的九十九座山迷住了,撩起的風水癮使他決定親自往均安走一趟,一來考察民情,二來在縱情山水中尋龍點穴。
倪縣令要來均安考察的消息很快就在鄉間傳開了,普通老百姓自是平常心態,地方鄉紳就不同了,巴結逢迎的媚俗,使他們覺得務必要以最好的菜式款待縣老爺,才算盡地主之誼。
均安盛產四大家魚,如何才能做活魚的文章,使菜式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標新立異?于是他們出了一張告示,申明有誰能設計出一款出類拔萃的新菜,就賞他二十兩銀子。告示一出,馬上激活了均安人創意的神經,懂得烹飪的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但大多數做出的菜式,都只是在傳統烹調方法的基礎上改進,難有滿意的效果。
當中有個師傅被雞仔餅觸發了靈感。他想,一些豬肉的邊角料攪碎后,可以做成人見人愛的雞仔餅,那把魚肉剁爛做成魚餅,不是也可以順理成章?于是,他把鯪魚起成魚肉剁爛,輔以生粉、蔥花、鹽、蜜糖等佐料,再用一個直徑5厘米、高0.5厘米的金屬圈作為制餅工具,這樣做出的魚餅厚薄均勻,把印好的魚餅放在油鍋中炸熟,均安魚餅就這樣誕生了。
被煎至金黃色的魚餅。(攝/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莫生氣”)
期限的前一天,一班紳士正急得六神無主時,只見他提著個食盒進來,剛放下盒子,就取出一碟金黃中帶褐色的魚餅放在桌上說:“這是我研制出來的均安魚餅,你們來品嘗一下吧”。“誰叫你做餅子的,我叫你做菜啊!”一個歐陽保長面露慍色。“你們先試試口味再說吧,這不是普通的餅,而是用鯪魚肉做的魚餅,是前所未有的新菜”。人們這才將信將疑地品嘗,一食,果然是鯪魚肉味,入口時甘香爽口,食罷齒頰留香,使人回味無窮,這班紳士頓時大喜過望。
款待倪縣令的宴席在倉門鄉公所舉行,在幾個烹調師傅的傾情演繹下,以魚為主體的菜式色香味俱全。油炸魚餅、椒鹽魚皮,香炸脊骨、紅燒魚雜骨、熘魚片、鳙魚湯、炒魚球……魚皮、魚骨、魚肉一并入菜,皆為美味,倪縣令食得大撐胃口。最使他贊不絕口的是那味魚餅了,口口聲聲說“極品!極品!”他臨走時還說“帶些回去衙中,讓下屬品嘗”,可見他已被均安魚餅徹底“征服”了。均安人在魚餅制作中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想象,也融入了歲月的影子,味道因此與眾不同。
倪縣令鐘情均安魚餅的消息很快就傳遍鄉間,魚餅的制作也由此鋪開,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鐘情的上菜,這也許是因為有了倪縣令的攪拌,讓人們吃出逝水年華的味道,甚至吃出風生水起的味道吧。
均安魚餅流傳至今,越做越好味,彈牙爽口,深受人們的喜愛,不知道你試過未?
文字|綜合整理
編輯|陳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