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六歲的少女,通覽四書五經,更加熟讀《史記》,并因此寫出了《讀史管見》這樣一部巨著,這聽來是不是像個神話?
就是這樣“神話”一般的才女,就是我們康雍年間,順德北滘人李心月的女兒李晚芳。
要知道,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一個16歲的少女不過剛上高中,她可能學了不少英文,也學了點數理化,但說要獨立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卻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明清時期雖然廣府商業發達,文化昌盛,出了不少才華橫溢的女子,但這些女子多以吟詩作賦見長,真正能在史學研究上為歷代大家稱道的,也是極為罕見的。
那么,這個小女子到底是怎么打下厚實的學問底子的呢?成功秘訣就是——“泡”在經典里。
據地方志記載,李晚芳出身于順德一個儒醫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好讀書,家里的藏書簡直可以裝備一個私家圖書館。李晚芳自幼就與兄弟姐妹一起,通覽四書五經,秦漢及唐宋大家之文也都讀了個遍,對《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等史學著作更是如數家珍。
就是這樣,李晚芳沉迷在這些優秀的典籍里,慢慢有了獨到的觀點和見解,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玩索久,若自取門徑”,于是,她以自己最欽佩的漢代女學者班昭為榜樣,寫下《讀史管見》一書,并且注釋《史記》,評古論今。
“管見”二字是“管中窺物”的意思,李晚芳用來自謙目光短淺,事實上,她的學識與見解獲得了包括清代經學大師阮元在內的諸多大儒的交口稱贊,一個16歲的閨閣少女就這樣在男性壟斷的學術領域里闖出了一片天。
更讓人敬佩的是,李晚芳與典籍相伴的時光只有十來年?;楹螅腿杖彰τ谑谭罟?,相夫教子,慢慢地和筆墨書香漸行漸遠。一直到了晚年,當履行了一個賢妻良母所有的責任后,她才再次撿起心愛的經史書籍,在尋章摘句中重獲求知的快慰。
四月,正是讀書月。向李晚芳看齊,拿起手邊的書,盡情讀書吧……
來源:廣州文史
編輯:李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