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勒流的黃連村,順德乃至省、港、澳不少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黃連“雙璧”——風爐與叉燒。
(圖|順德城市網網友“萌城美食”)
上世紀20年代,黃連有一位眼光獨到的商人,名叫羅杰臣。他在當時人流量最大的黃金地段“石獅腳”開了利昌燒臘店,經營燒肉、叉燒。初時,雖然他用心經營,可生意卻不怎么旺,他明白自己的燒臘欠點“火候”。
幾經尋覓,終于物色到一位“燒臘怪杰”——“疤眼堂”。“疤眼堂”其貌不揚卻身懷絕技,羅老板出高薪將其羅致麾下。怪杰的確身手不凡,經他巧手烤制的燒肉,尤其是叉燒,膾炙人口。原來,他專挑豬的頸上肉,選出西汾酒、上好的麥芽糖和醬油,配以秘制的香料及上等的木炭,按照獨門秘笈精心炮制。
“利昌叉燒”成色十足,肥中夾瘦,瘦中帶肥,肥的透明如玉,瘦的色如琥珀, 人口如怡,甘香嫩滑,吃后齒頰留香。一時名聲大噪, 購者趨之若鶩。之后不久,另一間叉燒店——“利民”開張,也是一“燒”風行。從此,黃連叉燒芳名不脛而走,不僅名揚順德城鄉,還吸引港澳同胞聞香下車。
幾十年后,黃連又出了一位燒臘名師——“大頭華”。他制作的傳統叉燒與他的燒鵝一樣出名。他燒的叉燒噴噴香,肥肉爽而不膩,瘦肉甘香而不柴,每串叉燒幾乎都帶有一兩顆指甲大的焦黑“叉雞”。
這顆“叉雞”顯示火候恰當,用料純正而均勻, 仿佛清代官員帽上的頂戴花翎,能夠證明此官的身份一樣,足可證明此乃貨真價實的黃連傳統叉燒。
來源|廖錫祥《順德名菜尋源》
編輯|譚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