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的鹽政和鹽運司使,歷來是貪官污吏垂延欲滴的肥缺。一任兩任下來,即使不耍奸弄滑,也能穩穩當當撈到三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但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順德兩龍地區卻相繼出了兩位兩袖清風的大鹽官,一位是病逝任上的龍山人、兩準鹽政劉萬程,另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張青選。
清嘉慶年間,渤海長蘆鹽場因管理混亂而陷于停產,新任長蘆鹽政大臣福珠隆阿面對窘境,正一籌莫展,憂心忡忡,突然收到嘉慶帝的親筆諭告:“汝無憂,朕調一好運司幫汝視事……”福珠隆阿一看到即將到任的鹽務官的姓名,滿面愁容馬上煙消云散。
這位有真本領大魄力的良吏,名叫張青選,順德龍江人,自幼勵志好學,乾隆十四年中舉,嘉慶初年出仕,歷任浙江一帶知縣、知府,遞升兩淮糧運使、長蘆鹽運使、直隸按察使、兩淮鹽政大臣,每任都有顯著政績。
張青選精明強干,魄力過人,而且事事以身作則,在他的管轄下,貪官污吏很難施展故伎。他在嚴州和杭州任職時,都破獲過鹽吏貪污大案,杜絕了把虧空金額轉嫁給鹽民的現象。在兩準糧運使任上,他致力革除弊政,搞活了安徽地區的經濟,嘉慶帝因此把他調到長蘆鹽場協助收拾殘局。他調任僅僅一年,局面就大大改觀。后來改任直隸按察使時,嘉慶帝還對他有深刻印象,幾度召他入宮咨詢政事。
但是,張青選性格耿直,盡管政績卓著,最后還是觸怒了皇帝。由于朝廷對新疆用兵,軍費支出龐大,把負擔轉嫁給商民,勒收沉重的捐稅,導致許多人瀕臨破產。張青選意識到后果嚴重,上疏批評朝廷這種做法無異殺雞取卵,奏疏語氣相當尖銳。嘉慶帝看了很不高興,一怒之下,把他由兩準鹽政大臣貶為金衢嚴道臺,任滿后,不再起用。
張青選從政半生,只落得一頭白發,兩袖清風,因為生活無著,家鄉又沒有產業,偕同家人流寓杭州,投靠老友教館為生,不久郁郁去世。
來源|《鹽務清官張青選》
編輯|譚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