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自倫教熹涌“大景小菜”飯店的“瓦缸鹽燒雞”,用鹽焗雞的方法調味,用燒雞的方法烹制:將山坡走地土雞洗凈涼干,加入炒熱的粗鹽,以紗紙裹好,掛入大青酒缸內,下燃無煙實身木炭,烤熟的成品風味介乎鹽煱雞與燒雞之間, 既有鹽焗雞的鹽香,又有燒雞的焦香,卻沒有燒雞的燥熱。
由于火候恰到好處,又有紗紙保護,表皮呈現自然光澤而不焦黑,并能讓雞肉保持鮮美的肉汁,吃來使人齒頰留香,體泰心悅。
這款瓦缸鹽燒雞又名“狀元鹽燒雞”,話說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軍敗北, 端宗南徙。籍貫倫教熹涌的狀元張鎮(zhèn)孫起兵,一舉收復廣州城。城內居民歡欣鼓舞,紛紛前來犒賞三軍。張鎮(zhèn)孫深知元軍即將大兵壓境,為激勵士氣,表達破釜沉舟與敵死戰(zhàn)的決心,他讓巧匠鑿穿酒缸底部,放在爐膽之上,另把雞用鹽腌透,懸于酒缸內,燃炭把雞燒熟,與將士們大啖痛飲,以誓師明志。
數百年后,張狀元家鄉(xiāng)熹涌的廚師經潛心研發(fā),反復試驗,將瓦缸燒雞加以改良,推出市場,讓它香飄嶺南,使“世界美食之都”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
來源|廖錫祥《順德美食尋源》
編輯|譚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