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中平
與幾位中學同學在大良河第一碼頭旁的商業新村橋上,我第一次喝上可口可樂,觀看橋下的端午龍舟比賽。
這是1978年夏天,當時屬于進口貨的可口可樂那濃烈味道,讓少年的我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剌激。
南北流向經順德中心區大良的河,就叫大良河,因順著鑒海路向,也叫鑒海河。在這里,已經是千萬年歷史,見證大良改變,但在這里點,那則是一場劇烈變化的開始。
為何當時的我們,不能習慣這可口可樂的味道?其實這與當時的沙士汽水接近。當年的大良汽水廠有出品,印象0.15一支。工廠于“十八間”位置,現鑒海北百惠附近。
1978年進口的可口可樂,是5元一罐。這可口可樂味道,遠濃于沙士。當年,我們講,如飲萬金油。
若我,60年代出生,又生長在大良河邊的,看這河的變化點,我選同中國改革開放日子一樣。而沙士與可口可樂的味道之差別,又是比較。
回到大良河,那可口可樂,可認為當年開啟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征。 轉眼四十二年,順德的變化,自己是一位全程參與的見證者。
大良河的第一碼頭南邊約三百米就是九眼橋。
之前叫伏波橋,明代建,有快五百年了。在時間的侵蝕下,明朝的伏波橋要修了,筑石礅,架石板,下筑八孔,修成石橋。
清代重修時增建“新月樓”于橋上,等于又加一孔,合成九眼,民間俗稱之“九眼橋”。
那時,八個孔,推算約十米一孔,這橋有八十米長,再加上引橋,可知當年的大良河是很寬的。順德是歷史上大海邊的地方,那是考古證實了。今天只有約20米寬的大良河面,當年有大船行,當下真難以想象。
80年代順德建筑公司老總,花號胡司令,他去年夏天對我說,那十九樓,開始鉆樁不久,就沒辦法鉆下來。檢查之,地下幾米,都是大麻石。明白了,這地方,是堆放明清時修建九眼橋的大石頭地方,因用剩下的石頭,就繼續堆在河邊,之后為泥土復蓋,成為今天十九樓的陸地了。
搬去一批大石后,繼續鉆樁。突然那潛水泵的軸斷了。無可能的!那時鉆樁到了十多米深了。檢查那泵上來的水,發現不少深黑色、堅硬的、如手指粗大的木料。
那十九樓的地面下的十多廿米,有一條大木船在。
胡司令言,這推論,出來了!那又證明當年大良河是多么的寬啊!
大良河,一個重要的地標,就是這九眼橋。到大躍進年代翻修,改了一個與時俱進的名,叫“躍進橋”。
圖片中后面為第一碼頭
而河的第二個地標,我選“第一碼頭”。
“一船絲織品去,一船白銀回”,如今老人依然訴說著曾經的大良河。
六七十年代,每天凌晨5時,大良河旁的“第一碼頭”就開始人頭攢動了,來自廣州的魚販早早在此等候,收購漁民們的水產。
而順德人去廣州等地,往往會在此坐那叫”花尾渡”的客輪,這是自己沒動力、靠小電船來拖的船。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道路建設逐步完善,成為當地商賈、民眾往來的常用工具,漸漸地大良河喪失了昔日的風采,只能靜靜流淌。
可我憶得那時夏天,在河游泳的小朋友,有的水性好的,會潛水到裝滿沙葛的艇底,伸手靠摸就能拿到一個帶坭帶藤的沙葛。又游到那旁邊商業新村的橋墩,在水中冼凈并去皮,一邊戲水,一邊品嘗這汁多、帶甜、爽脆,又常長成心形的既可當蔬菜,又可當水果的沙葛。這些小朋友中有我一份子。
那是又回到六七十年代,第一碼頭同時又是果欄碼頭的繁華之時。
而第一碼頭對著的就是果欄路,就這段路的故事,我還在廣東電視臺“路名志”節目“果欄路”中專門介紹過。
第一碼頭對面,可是一間在十多年時間是大良人重要收入的來源的工廠。
大良炮竹廠,有1300名職工,當時是計件工,炮竹廠的工資在社會中等,約34元/月,一份工資是可養活2人的。這就是涉及2600人。另有5000個發外加工卡,外發做外工與炮竹的產品各環節。當年那一家四五口人,是正常的人數,全家齊出動,可有月收入約25元。這一個月的收入可養活1.5個人。
這一計算,相當于1萬人的生計。這些數據,當時任炮竹廠的胡書記告訴我的。
所以,炮竹廠于大良的地位舉足輕重。也成了大良鎮人優越感比容奇鎮人更強原因之一。
從第一碼頭北上,不到400米,來到鑒海小學。這可是我的母校。這學校,讓我學習期間收獲知識外還得到的很多榮譽。
一次,大良鎮小學生作文比賽中,學校選了在學校比賽第一名的我文章去參加鎮的作文比賽,我這文《抓壞蛋》還是在第一的位置,還送去參加了全省展覽。
我小時候經常在大良河里玩,《抓壞蛋》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這河上。
你會問,11歲小朋友能抓什么壞蛋?
那要回到文革年代,收聽香港電臺,就是聽反動電臺。今天大灣區地理位置中心的順德,能聽到中波的香港電臺。我讀四年級的一個晚上,與幾個小伙伴,還到河邊玩。這時我聽到收音機的聲音,發現有人于靠岸邊的船上,用自制收音機收聽香港電臺。故事,就這樣展開,記敘文的內容是真人真事。結果,幾個年青人,被派出所抓去了。那年代,為了防止人們聽香港電臺,有消電臺的設施,在大良立起了幾支很高的干擾香港電臺的天線。這受了我傷害的幾位年青人,我猜,有起碼一位是下鄉知青,物理學得好,才會自己造收音機。我當時這么”高”的思想覺悟,希望對其所傷害,不會深。
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
今天,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加自媒體,不是還有一些人,如幼年的我,人云亦云嗎!
我讀書的這鑒海小學,前身可是青云文社,留下那精美的樓臺亭閣,我讀書之時候就有機會使用。
青云文社始于明末,從清初康熙年間開始活潑,順德的士紳們捐出資金和田產作為經費,包括扶助進入科舉的學子。因沙田收入大,青云文社資產不絕增加,對學子的扶助和嘉獎也不斷提高。當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開辦廣雅書院時,青云文社曾捐資一萬兩銀子,占籌款的22%。
還是在清末民初,同一時間點,從鑒海小學北行200米,河邊的地方就叫“十八間”。這是為死人服務的地方。“十八間”名何來?我未了解,但是十八層地獄,你聽多了吧。
我看過一張在“十八間”對面的“懷遠義莊”的老相片,述說著一段順德人的大愛精神的故事。
我寫過#平說#【什么叫高貴,看百多年來綿遠堂對無主尸骨的做法】一文。日期,2019年4月11日,周日,于順德大良的懷遠紀念堂,一幕定期上演的春祭,如期舉行。綿遠堂的劉鼎新會長帶隊,從香港回來順德大良,這可是綿遠堂百多年的固定動作,舉行春秋二祭。
1876年,開埠不久的香港,幾位順德人成立了慈善社團。成立的目的,你會想不到,就是為了那些客死異鄉的順德鄉親能落葉歸根而設。
感動吧!
那是百多年來,一個社團,多少代人的堅持!
去年2月份,我與綿遠堂劉會長,來到順德檔案館,做口述歷史記錄。讓我有機會聽到劉會長講他的太公的爸爸、杏壇逢簡人劉蔭泉的故事。
那就是“懷遠義莊”的故事。
我少時只知這地方當時稱大良水上小學,于七十年代我到過這學校。學校旁邊就是豬仔山,那山更是七十年代我常去玩的,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小朋友,對那不時見于山上的白骨的尊重。這也涉及一段荒唐的歷史。
水上小學,就是為大良河上的疍家人的小朋友建立的學校,這批靠河為生且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靠水上運輸、打魚為生。
繼續沿河北上不到500米,那是幾年前才拆去的彩虹橋的位置了。當年拆時,我建議過于順峰山公園用拆下材料建一個紀念版的彩虹橋。
蝦箏!我認為是當年彩虹橋的原設計理念。
我寫過這段:#平說#【蝦罾的內涵露臉了】熱播的《尋味順德》有近30秒何伯用“蝦罾”鏡頭。這對珠三角水鄉人來說極具意義。
五年多前,我于報上發表《彩虹橋與“蝦箏”之說》一文,當時報上有一專家認為:以前,人走投無路時,就用蝦罾摸魚蝦維生。而順德的彩虹橋造型像蝦罾,對一座城市文化來說很不吉利。
但我認為這恰恰是代表了順德人實在、自力更生的精神。
而“蝦罾”廣府人稱“蝦箏”。
《尋味順德》的費牖明導演回應我講:“罾網是在順德巧遇的一個現實符號,是水鄉風物特有詩意的遺存。北方人少有機會目睹現實中的罾網。自已最早是在《芥子園畫傳》以及宋、元時代畫作中見到。
此外,“空筐結構”原理認為,一個觸發元素激起觀者聯想越豐富,這個元素的設定分值越高。
罾網這古老生產工具作為片中一個視覺符號,依個人經驗會引發不同的情愫及聯想。
這正是一件歷史遺存物的厚重內涵所在。
的確,按現代傳播特點,我認為,順德是個豐富的內涵的“大家閨秀”。讓那深藏的東西,盡量地顯露之吧!就可有更多的好東西“出閣”了。
今天,這“蝦罾”終于通過央視紀錄片展現于公眾面前了。又想到我的文《順德夢——順德傳統水鄉文化的復興夢》了!
要復興,參與者的體能是其中一項條件吧。而大良河,讓我有好的體魄。
這就引出我兒童的成長經歷!初中,于順德一中體能測試,數據,讓我知自己肺活量,比同是順德一中藍球隊大部分隊員都大。于順德一中的運動會,先是一金二銅,再是二金一銀,這是我于中學寫下的記錄。順德一中藍球隊的前鋒,也是我的位置。讀書時代也代表學生于校運會開幕式上發言。對了,毛主席暢游長江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順德就在這段九眼橋往南向十二畝方向的大良河道舉行,那于水中游泳的群眾中,就有學生的我,并游完了全程。
我認為,好的體質,要從小學開始!
小學階層,我也是鑒海小學藍球校隊隊員,因四年級時參加大良鎮校際比賽,鑒海小學得第一。縣體校吳嘉星教練看中了我,順德少年體校藍球集訓隊多了一位朋友。經歷過大運動量的體能訓練,加上住大良河邊的商業新村的我,幼兒園就于這河玩水長大,除了冬天的假期,是一天三次,每次一個多小時的水上運動。長期的游泳又使我獲得好的體魄。這些相加,結果是提升了體質。
這點,也是我于女兒小學階段常講的事。可能這影響,女兒就加入了香港的劃艇習訓隊練習,就算去英國讀書,女兒也取得了于泰晤士河上劃艇比賽的好成績。
人生的一些經歷,影響著自己,也影響到家人的。這還包括增強體魄!
1984年元旦,我工作上班的地方是鑒海北路60號商業局大院。這地點也在大良河邊,家里還有于1969年夏天我在當年的商業車隊門口(還是鑒海北60號)坐在一臺印著“反修號”的蘇聯造嘎斯五一貨車上的相片。那時蘇聯,我們叫蘇聯修正主義。反修,就是反對當時的蘇聯。
自改革開放,少搞形式主義,我們放下不少的“主義”之爭,把力量集中到經濟工作之上。
在商業局工作這五年,這企業賺的錢當年是全順德最多的,一年的利潤就于大良河的九眼橋邊,建起了有19層樓之高的順德當時地標性建筑—鳳城飯店。而該飯店開張之時,我被商業局派到深圳駐點三年開拓外貿。這可讓我直接體會深圳速度,并讓我更新思想,擴寬國際化視野,為1991年設立寶麗雅公司,提供軟硬件的積累。
今天的人,對可口可樂的味道,就不會有四十年前我那時的刺激感覺。
因為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
中國人在世界到處飛。而過去的二年,我的平均每年空中里程都在6萬公里以上。而今年剛過去130日,因新冠疫情,我還沒登過飛機呢。
但創辦的寶麗雅公司,產品今天已到100多個國家與地區了。如順德的國際化腳步一樣,大良河是見證者。
對大良河今后的建設,我想后工業化年代,我更希望看到天人合一的景象,多一些自然的生態,去代表順德文化復興的味道。
202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