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在《均安有一“江南名榜”,梁啟超都為他“點贊”!》一文中說到了李文田與梁啟超兩位近代名人之間的一段故事。而實際上,除了識才惜才以外,李文田在書法、教育等方面上也有一些“有趣操作”。
李文田書法作品
作為大書法家,李文田不僅自己寫得好,還目光如炬,大膽指出千年來人們奉若神跡的《蘭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在書法界掀起軒然大波。原因是李文田在深入研究后發現,如今的這篇《蘭亭序》并不是晉人所作。他的觀點是“文之題目與內容與《世語新說.企羨篇》劉孝標所征引不同。是以梁以前之《蘭亭》與唐以后之《蘭亭》,文尚難信,何有于字?”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發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真偽》,因為牽涉到王羲之與蘭亭序真偽問題,斷斷續續延續了三十多年,至今仍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但這些爭論對中國書法歷史起到重新認識的作用,而爭論的發端之一,就是這位均安上村探花郎李文田。
以李文田命名的均安文田中學
除此以外,李文田對啟蒙教育也十分重視。清光緒年間,順德人徐炳帶從北京帶回李文田注解的《三字經》,并刊印發行。在歷代眾多《三字經》注解版本中,這可以算得上是很特別的一本。你能在他注解的《三字經》中讀到“細文仔個時無十分用功讀書”(幼不學)。“孟子做仔個陣時,無十分用功讀書,激襯老母”(子不學,斷機杼)。再如,“融四歲,能讓梨”,他解釋為:試睇古人有一位孔融,四個年頭就曉到推讓雪梨過亞哥食。怎么樣,各位順德街坊是不是覺得非常親切?沒錯,李文田另辟蹊徑,把流傳已久的三字經用當時的地道白話作注,十分口語化,讓《三字經》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李氏公祠(資料圖)
李文田學識豐厚、書法一絕,而他本人最癡迷的其實是碑帖。回顧他的一生,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清朝大官生平居然沒有置辦自己的產業,他的薪俸除了養家糊口以外,全部都被他拿去購買秘籍碑帖。金石、碑帖對他來講可是真正的大寶貝!為了安置他收集回來的豐富藏書,李文田在廣州西關建了一座叫“泰華樓”的藏書樓。這座樓的得名,與他對碑帖的癡迷有關。李文田曾經藏有秦代《泰山刻石》以及漢代《西岳華山廟碑》的宋拓本,因為這兩本拓本都是舉世罕有的,所以他特地為自己的藏書樓改名“泰華樓”以作紀念。現在這座樓仍然存在,并且是廣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認識李文田
順德古代名人眾多,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軼事。關于李文田這位探花郎的更多事情,歡迎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從歷史人物中了解過去,相信也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順德!(梁敏賢)
內容來源 |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