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因遭遇經濟危機、日本侵華戰爭等,華南絲業遭受沉重地打擊。順德30%的桑田被拋荒,許多?;姆N甘蔗。蠶桑農民負債累累,乞丐和失業者,流落于各市鎮,許多農民賣兒鬻女,茍延殘喘。農村經濟從此一蹶不振,農民生活急轉直下,棄嬰,餓死者無數。農民們幾乎無路可走,只好背井離鄉,由海路移民到馬來亞、越南、秦國等地,在順德、番禺、中山和新會各縣的農村,有將近二萬名農家姑娘被帶到香港,以妹仔的身份作婢女。此外還有大批被買進和賣出的農家姑娘向本省各城市涌去。這些流亡者,講的不是廣州話就是客家話,而且這種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其低廉的程度的確令人震驚。
絲業衰落,絲廠倒閉,依賴繅絲為生的自梳女們直接面臨生存危機。她們一向自食其力,多數人還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與其他婦女相比,更難以忍受失業之苦,于是她們和男子一道開始了漂泊他鄉的“傭工”生涯。自梳女因為是獨身者,出外謀生無牽無掛,不像已婚女性有家庭和孩子拖累,再者,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順德沙頭村自梳女赴新加坡傭工的情況是持款發展的。獨身女性出洋謀生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傳統 。自梳女姐妹或她們的親屬已在海內外建立了“同宗姐妹群”的聯系網絡,可以為初來乍到者提供臨時落腳點。
“我們村子里的姑娘很多都到新加坡打工,有姑姑帶侄女的,也有姐姐帶妹妹的,更多的是同房的姐妹約好一起去,因為我們村去的人很多,抵達后,能得到先去新加坡的姐妹們的幫助,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如果一時找不到工作,她們會接濟后去的姐妹們,解決暫時的食宿問題。”姑婆黃合葵說:“我的叔伯哥哥一家,還有五姑媽、六姑姑都在新加坡,我到新加坡后不愁沒有依靠,我也很想去。”對于越來越貧困的農民來說,將女兒送到國外去謀生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
自梳女去了新加坡后,多數人都是給富裕人家當家庭傭人,新加坡人稱為“媽姐”;還有很多人到香港、廣州等城市作“住家工”。她們和“媽姐”一樣,類似于現代的“家庭保姆”。自梳女何以“選擇“這種職業?主要是因為作“家傭”能包吃包住,工資不錯、又是“正經”的工作,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自梳女來說能夠完全勝任:另一方面,雇主般愿意聘請未婚女性,因為與已婚者相比,未婚女性不用顧家,多能專心工作;而且未婚者“干凈”,可以放心地將小孩交給她們照顧,不用擔心她們會把什么病毒傳染給小孩。
素材|《順德文叢·順德自梳女》有刪減
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