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人愛吃西洋菜,尤其是用西洋菜與豬骨或魚頭煲湯,味道鮮美,堪稱粵菜中的大眾美食。但是,這種菜為什么叫“西洋菜”呢?民間流傳一個傳奇改事。
(圖|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大地河沙”)
相傳二百年前,靠出賣苦力為生的葡萄牙華僑黃泊生,因勞累過度而營養又不良,患上了肺病。他去醫院就診,醫生說他患上了不治之癥(舊時肺癆病被視為絕癥)。為預防傳染,當地政府勒令他遷離城市,搬到偏遠郊外居住。
黃泊生獨居野外,貧病交迫,好不凄涼。有日,憔悴的他在溪邊徘徊,看見水邊有一野菜長得嫩綠可愛,他便順手摘了些葉子放進嘴里咀嚼,感到清甜可口。于是他就經常摘來煮食充饑。誰料吃多了這種野菜,咳嗽少了,胸部的壓痛也就消失了,身體一天天健壯起來。后來,他再到原來那間醫院復診,醫生發現他肺部的病灶已痊愈。這種奇跡的出現,令醫生覺得異常驚訝。醫生便問他服用了什么靈丹妙藥,黃泊生就將吃野菜治病的經過告知醫生。醫生聽后半信半疑,遂把這種野菜要來進行藥物化驗。
結果,證實這種野菜對醫治肺病確實有療效。此事很快便揚傳開去,那時人們對肺癆病畏之如虎,因此無論有沒有肺病的人都紛紛去摘那種野菜來煮食。而這種野菜,也逐漸成了專門種植的蔬菜。不久,經葡國的華僑將這種野菜引進到澳門、香港種植。接著,又從港澳被引進到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各地種植,于是成了粵菜的個新品種。由于這種菜是從葡萄牙傳進來的,故人們便叫它為“西洋菜”。
這是“西洋菜”由來的民間傳說,事實就是另一碼事了。正史的記載則見于清朝嘉慶十年(1805年)溫汝能編撰的《龍山鄉志》中,龍山就是現在的順德,當時就以西洋菜的名字出現,是順德冬春之間常見的蔬菜。“西洋菜(原注:鄉人誤為莼菜),葉細,根柔軟,生海邊,冬后斷而插入蓮盆中,尤為甘滑可口,宜拌肥肉作羹。”這可能是關于“西洋菜”最早的記載了。
也有學者認為,“西洋菜”不是姓“西”而是姓“中。說《詩經)中“于以采萍,南澗之濱”所說的“萍”,是一種水生菜,它就是粵人所說“西洋菜”。但也有人認為,《詩經》說的“萍”并非廣東人所講的“西洋菜”,而是屬于艾類的“蔌蒿”。
以上所說,各抒已見,難于定論。不過,廣東人一向認為,它還是姓“西”,因此至今人們仍稱之為“西洋菜”。
來源|《西洋菜的傳奇》
編輯|譚蘇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