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荊鴻獲勛銜。(圖:《龍江千年回眸》)
1987年元旦,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白金漢宮宣讀《元旦文告》,其中特別提到:“香港陳荊鴻教授以書法而授榮譽勛銜”。陳荊鴻成為香港第二位獲英女王頒授榮譽獎章的書畫家。
陳荊鴻誰?他是一個龍江人,出生龍江龍山陳涌,是僑居香港的著名藝術家。
陳荊鴻畫作《蒼松》。(圖:《龍江千年回眸》)
陳荊鴻詩文書畫俱精,獲得了嶺南才子的美譽。他師從書法大家康有為學習書法技藝及理論,擅長多種書體,特別是行草,取法“二王”,并糅以章草筆意,融會一體,勁健古拙,被認為是香港書界翹楚,與篆印家馮康侯齊名,當時有“陳書馮印”之說。
跟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陳荊鴻拿到勛街后,并沒有受寵若驚。當時,當接到署理港督鐘逸杰爵士寄來的通知時,他只是淡淡地說:“他是否搞錯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說的大概就是當時他的樣子。或許在他的心目中,來自遙遠國度的榮譽,遠遠比不上“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其實只要他加入英國國籍,就可以獲頒授“爵士”或“太平紳士”勛銜,但他居港四十余年,從未動過這個念頭。
陳荊鴻隸書條幅。(圖:《龍江千年回眸》)
這是一份由來已久的堅持。在香港淪陷時,當時日本駐香港總督慕名請來陳荊鴻,要求他書寫“忠君愛國”四個字。陳荊鴻大筆一揮,寫下“人愛其國,心之所向,愿各勉之”幾字。日本人只能灰溜溜地說:“禮送先生回寓所”。
事后,友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當時反抗日軍而受迫害的人,大有人在,但是陳荊鴻說:“中國人已經沒有了皇帝,他們說的君,當然指的是日本的天皇。一個中國人又怎能忠于日本的國君?”
陳荊鴻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淡泊態度,讓大家為之欽佩,當這份氣節融入他的作品中,就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詩名能轟動一時了。
來源:龍江讀本
編輯:李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