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輝煌,如今的落寞,繁華遠去,記憶卻被定格。
說起炒米,尚且還會激起不少順德人記憶中的嘆息。如今的“炒米巷”,已聞不到米餅的香味。它本身也不好找,在大良北區,我們需繞過新基市場(瀛洲市場),經過太一社、太尉社間的九轉十八彎,才到達巷子。1米多寬的過道兩旁,并列著一間間低矮古舊的磚房。由于“炒米巷”旁邊建了新的觀光市場,炒米一巷和二巷被“攔腰砍斷”,只剩下小部分房子;炒米三巷雖未受影響,但也顯得寂靜冷清。
炒米巷名字的起源,還得追溯到清朝初期。當年,這里家家戶戶都以做米餅為生,人手一只“餅印”,炒米沙,壓成米餅,然后銷往廣州、佛山、中山等地,也成為港澳鄉親回港澳必帶的家鄉特產。以前在炒米巷內,每家每戶里都有制作炒米餅的工具,炒米巷米香四溢,炒米沙、做米餅行業在那時達到鼎盛。后來,因為米餅做得好,炒米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做生意,有的甚至居住下來,人氣越來越旺盛;炒米巷也由1條巷,變成了3條巷,成為當時較繁華的地帶,炒米巷也因此而得名。
戰爭是炒米巷由榮轉衰的原因。經歷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兩場戰爭,炒米巷居民大多為了躲避戰爭逃命去了。在出走之前,居民們將古老的青磚瓦房拆掉而“ 炒米餅”手藝也因出走而部分失傳。
但在戰爭時期,炒米餅也刷過幾次存在感,當年炒米餅因為既好吃又易保存,一度被百姓捐獻給前線將士,作為支前物資。
順德歷史上的傳統糕點有很多,米花、炒米餅、膏環、薄脆……人在歷史的食物香味中走來,有些香味淡了,但這香味依舊值得記住。
來源:綜合整理
編輯: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