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開心的事情往往接連發生,比如今年的國慶和中秋假期剛好在一起,長假+傳統節日的雙份快樂,你想好怎么過了嗎?
過傳統節日,當然少不了一些傳統的節日習俗,在順德,這些習俗和背后的寓意又有哪些呢?
順德向來就有中秋“飲團圓酒、食團圓餅,剝芋啜螺”的習俗。據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芋頭祭月,辟邪緬懷
在中秋節以芋頭祭月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元末時期漢人殺韃子的英勇。當時漢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漢人在殺韃子起義后,便用他們的頭祭月。后來祭月,人們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順德人保持著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在吃芋頭時把剝芋皮,順德人叫做“剝鬼皮”,有辟邪的功效。
除此之外,順德人過中秋時的祭拜也有不同的寓意,中秋白天的祭拜叫“供神”,晚上的祭拜叫“拜月”,拜月的祭品也有講究,必備柚子、柿子、菱角等;“供神”是指祭拜祖先,或家里所供奉的神仙。
啜螺賞月,明目應時
民間認為,中秋啜田螺,有“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的說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螺肉所含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中的重要組成物質。中秋前后,也正是田螺還沒有繁殖,肉質非常爽滑肥美的時候,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
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個窮秀才,因為家里沒錢買肉過中秋,所以就尋了一些田螺回家炒,邊賞月邊吃田螺,有人問他為什么吃這個,書生回答道:田螺俗稱攀桂,今晚月圓不正好是到廣寒宮折桂枝么?"后來秀才中了狀元。于是,每逢中秋啜螺便成為風俗。
順德人過中秋除了食芋頭,啜田螺外,菱角也是一種應節佳品。
菱角粥曾風靡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的時候,很多普通人家也還喜歡在中秋前后煮菱角粥。人們相信,在中秋節吃菱角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后,喝上一碗菱角粥,既解膩又可以清火。
在龍江流傳著一句諺語“菱角,菱角,烏鴉啄白飯”。“烏鴉啄白飯”是龍江人對菱角一個形象的比喻,寓意順風順水。
來源:綜合整理
編輯:曠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