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的背后究竟藏著多少故事呢?小編已在前兩期跟大家分享了關于“蘇仁山”的成長經歷和歷史懸疑故事,(被譽為“中國的梵高”,他不著名卻堪稱偉大)(曠世天才被埋沒了一個世紀,生卒時間成了迷)那么蘇仁山的才華又在民間有著怎樣的傳說呢?我們來看看!
蘇仁山的繪畫以勾勒為主,大多不作水墨渲染,是受了《芥子園畫傳》一類畫譜影響所致。木刻畫本無法完整地重現原稿的筆墨層次,本來對初學者難免造成障礙,但蘇仁山出人意表地把畫譜的缺陷轉化成獨特風格。
他運用線條的功力不凡,不論山水、人物、花卉,都可以藉簡單概括的筆觸達到很高的造型效果。《宣和時事圖》、《醫林十五圣圖》等作品,用筆極其簡練流暢,人物神韻躍然紙上,構圖奇特而和諧。《八仙圖》四屏中,八仙的神態一反傳統,形象趣怪可愛,流露出畫家冷眼看世情的幽默感。
蘇仁山是真正的藝術天才,據說在民間,蘇仁山的作品曾被視作“仙筆”。
歷來一般畫家藝術成熟時期多在五十歲左右,但蘇仁山的強烈個人風格早在三十歲時已然確立,作于1843年的《列子像》,雖然構圖不如后來的簡化,卻足以反映其駕馭筆墨的能力。至于三十五歲(1849年)時完成的《山水圖》小冊,技法已臻成熟。此圖冊畫面僅高20厘米,其中山岳、溪流、草木、房舍,分布井然有序,作者有如以造物角度俯視萬物,從宇宙的脈搏律動間傾聽著生命的詠嘆。
他的畫作,人物、山水、花卉俱佳。其創新大膽,無論構圖、用筆都另辟門徑,自然浪漫的恣肆、古樸高逸的風貌,突出的特點是喜用線條,不多作渲染,山水畫幾乎不用皴、擦和點苔,充分運用線條的粗細和運筆的輕重,勾勒出淡遠奇妙的藝術境界。人物畫多取材于佛山傳說,也追求墨色的變化,只以簡練勁健的線條,把人物的形象、神態準確傳神地表現出來,人物的體態和衣褶立體感明顯而飄逸多姿,富于節奏和韻律的美感。
仁山還精于書法和篆刻。篆刻兼備漢印的厚樸天然及清人印派的溫雅文靜,章法結構奇特自如;書法真草篆隸俱能,專家認為主要取法于二王,著力于中鋒運轉,因而筋骨勁健,端莊處凝重,瀟灑處神飛。題畫的行草時似唐人李北海,時似宋人黃庭堅。不論清秀抑或粗獷,均服從于畫面構圖及意境,有時甚至連署名也化成山石的一部分,顯得不拘常法,靈活多變,顯示出深厚的藝術修養。
來源: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編輯:李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