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稱其為“南國一詩人”;戰亂時曾與蔡元培一起避難;曾擔任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與盧信、伍憲子并稱為“順德三杰......他就是廖平子。
生于名儒世家,奔波于為民革命
廖平子,原名任堅,順德勒流鎮三村東岸人。他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祖父廖伯雪是舉人,是順德有名的名儒,曾培養出當地有名的清朝狀元;父親廖季延,也是喜歡讀書的人。所以在廖平子少時便有富足的藏書,潛心攻讀詩書,尤擅古文辭。后來受社會進步思想的影響,思想日漸傾向革命。
在清光緒年間,1901與友人盧信等參與推翻清廷的秘密活動,并在興中會香港分支機構主辦的《中國日報》上發表抨擊清廷暴政,鼓吹革命的文章;后被該報讀報社長陳少白聘任筆政,副刊主筆。其間,還陸續發表詩歌與小說和劇本,大多為憂國感時之作,頗受當地讀者好評,因而名重一時。
加入同盟會,筆桿子“擊”時政
1905年,廖平子由馮自由引薦而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專注于革命事業;他憤世慨俗、憎恨清政府的腐敗,與黃魯逸等在廣州創辦《時事畫報》,經常揭露清朝統治的黑暗。后來,遇到機會到達日本留學,在日期間繼續參與同盟會在當地組織的活動。并與盧信等人在東京創辦《大江日報》。即使在海外也沒有停止革命事業戰斗,在1909年回國之后,之后仍不時給香港《中國日報》、廣州《平民日報》、《時事畫報》和加拿大《大漢日報》撰稿抨擊時政,鼓吹革命。他寫的《尺素書》、《南宋亡國演義》等小說和《帝女花》等粵劇劇本就是在報上連載的。為粵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人了解民國時期的歷史增添了史實材料。尤其是1911年辛亥三月,起義軍攻打兩廣總督衙門之役,犧牲72烈士,廖先生與潘達微共同策動廣州九大善堂收檢烈士,營葬于黃花崗,并撰有《擬七十二烈士語》。
值得一提的是,他擅長國畫,作品獨具一格,而且對書法也深有研究。他在晚年棄政從教,教書之余,就畫畫寫字,借以遣悶。當地的大官們聽說廖老先生有此絕技,紛紛前來拜訪,愿以重金求其書畫,廖老先生拂袖而起,不置一詞。
回顧廖平子的一生,剛正不阿為人正直,從早年宣揚民主民族革命到晚年手寫詩畫刊物;宣傳抗日救國運動,一生正直勤奮,以筆代槍,奮斗不止,更是被教育家蔡元培譽為“抗戰詩史”,孫中山稱其為“南國一詩人”。
來源:綜合整理
編輯:袁詩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