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顧仲在《養小錄》提及“三伏取熟梅搗爛,不見水,不加鹽,曬十日。去核及皮,加紫蘇,再曬十日收貯。用時或鹽或糖,代醋亦精。”這就是冰花梅醬的前身:酸梅醬。
早在清仁宗嘉慶年間便出現“酸梅醬”這一詞,酸梅醬由主要成分的青梅,配料食鹽,白糖,醋和水所腌、煮制而成。酸梅醬的用途主要作為佐料,可以用作煲豬手,燒排骨,烤雞翅等的配料,也可以直接沖溫水喝,達到潤喉和緩解咽喉疼痛的癥狀。
順德是全國其中一個最早地把青梅系統性制成酸梅醬并產業化的地方之一,這一時期出現在民國時的大良東珍醬園和容奇福珍醬園。黃連是全國最早把青梅制作成酸梅醬并產業化的地方之一。冰花梅醬因外觀晶瑩剔透、冰清玉潔而得名,該美名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就在黃連出現。
在解放初期,黃連的一家在清中時期享譽順德的醬園“恒聚醬園”所改制過來的食品廠“天良”開始制作酸梅醬并把它產業化,60年代初期在黃連坊間也開始廣泛制作并銷售酸梅,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解放初期在公私合營中從天良食品廠出來發展的個體商家何泰源先生,同時他也是當地知名的粵曲才子。
直至到70年代,由酸梅醬優化而成的冰花梅醬在黃連出現,由天良食品廠改制而成的先鋒食品廠所命名,其后黃連坊間也跟隨時代步伐而制作冰花梅醬,代表性人物也是何泰源先生。由酸梅醬優化而成的冰花梅醬在主配料不變的基礎上加上生姜和辣椒,其營養價值和味覺提升了一個層次。黃連的冰花梅醬主要有著滋潤喉部,有利于緩解疲勞和有助于抗衰老這三種作用。
從新中國建立至今的幾十年間,冰花梅醬的傳承之路在順德勒流黃連的經歷了質量上優化的變革,在大時代的社會變遷下也經歷了不同家族、廠企的交替傳承,即使該產業也經歷過興衰變遷,但仍未間斷。
現在正是冰花梅醬上市銷售的時候,確定不在團圓的時刻與家人共同回憶分享這一份酸甜嗎?
圖文:順德城市網論壇網友“福源”
編輯:曠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