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細味碩果僅存上世紀的西餐廳
文/梁志云 圖/朱靜
現在,懷舊式裝修的西餐廳在順德的街上隨處可見,總有一間在你附近,但只是僅僅地將那個年代的環境復制下來,從上世紀一直能持續經營到現在,見證世紀的交替,經得起時間的考證,時代變遷到盡頭,也依然樂觀依舊,可以保留下來的,在順德就只有碩果僅存那么幾間高質隱世的西餐廳。
在大良市民心中具有一定歷史故事可能是:位于體育路、保健路的街角里各有一間、它們從上世紀90年代初一直經營到現在。裝修環境、衛生情況雖然因歲月磨損而不再常新,但是落地玻璃采光度仍然十足,依然保持靠墻是夾板卡位、中間是開放式方桌、吊扇、昏黃的吊燈,好像將時光凝結在上世紀。
鐵板牛扒是西餐廳的臺柱,因此,西餐廳同據扒一直劃上等號似的,內地居民到西餐廳外號稱:去據扒,在港澳地區外號稱:扒房。
在現在吃牛扒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對于順德市民是新體驗。
本地采購,讓人見識即使肉沒有牧場采購,飛機空運,減低碳排,但保證新鮮,讓扒的肉質能臻鮮味之境;落足材料,每塊牛扒、雞扒、豬扒的切割尺寸:橫切面的“厚切”,平面度的廣度,足以令人信服。
雖然這里的牛扒沒有講求級數,但控制火侯,令肉達致5成熟、8成熟的要求,廚師也有足夠的的工匠來滿足你,切開時,鐵板上的余溫,剛好讓5成熟、8成熟牛扒熱熟,入口嫩滑。水準非常高。雞扒、豬扒脂肪含量比較均勻,比較科學10成熟,入口爽彈。
鐵板的熱量令盛載在鐵板上加熱的肉扒發出吱吱響聲,也是食物新鮮的響聲,愛要及時,孝要及時,吃各類肉扒更加要及時。數秒后,待響聲減弱,緩緩地打開蓋,可以看見在鐵板的熱力推動下,肉內的脂肪油緩緩地滲出,芡汁在深透到肉內。
靈魂芡汁:西紅柿芡汁很開胃、黑椒汁很刺激味蕾、香草味芡汁質地做得很好。
重點價格便宜,街坊價錢,食物任拼,整個套餐:鐵板雜扒(多款選擇)+意粉(多款選擇)+羅送湯+飲品(多款選擇),現在為止價格維持在60元以下。同類套餐,其他西餐廳可能需要138元左右。
而且出品從未令順德人失望,鐵板雜扒套餐不難理解為何成為招牌,也毫不動搖它們在順德人心目中120分的地位,是平民級的米芝蓮。
生活需要儀式感
西餐廳每一張桌曾經上演無數個悲、歡、離、合的真情故事,就像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里,電臺曾熱播一個節目:《一盞燈一個故事》那么的動人。
愛情篇:此情可待
西餐廳昏暗的燈光,營造了愛情的浪漫的元素。在上世紀90年代,無論是相親、初戀、熱戀,西餐廳無容置疑是談戀愛的圣地。重要的是代表萬分誠意。所以盡管有些愛,含羞于表達,但一個牛扒,是最好的表達,包含著無限句“我愛你”,給愛情直接輸出希望。
友情篇:千載不變
無論在別了依然相信,我們有緣再聚的校園日子,還是我們一起對抗世界的決定的日子,三五知己各自一份牛扒或其他肉類的扒,考試成績不如理想,與父母爭吵、失戀、給上司批評......一份牛扒可以是化悲奮為食量,舒解心中苦困;也可以是考試成功、畢業禮、事業慶功......喜慶歡騰,一份肉扒分享心中快樂,讓我們保持那顆一塵不染的真心,令友誼千載不變。
親情篇:滿載溫馨
這里雖然不會上演媽媽吃魚頭,兒女吃魚身的故事,但也有同類型的另一個版本,我朋友出生于1981年,她跟我說道:“我兒時,媽媽帶我來吃扒,只要一份鐵板扒套餐,我先吃,吃飽了,媽媽就會將剩下的全部吃完;現在,自己當了媽媽,我經常帶兒子(出生于2005年)來,叫上一份鐵板扒套餐,因為扒份量多,兒子一般吃不完的,所以等兒子吃飽了,其余份量我也足夠飽。那是那么美妙的人生循環。
西餐廳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順德人的回憶、故事。
在傳奇里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找傳奇。在順德民間里,孕育了很多隱世廚藝高手,以堅持“做最好的食物”作為畢生的志向,創立了順德一間又一間美食品牌老店,為順德創造傳奇。
順德美食雖然以中廚為主體,但是西廚、韓國、日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不同國家、不同派系的廚藝在這里也能大展權腳,創出新獻,推動美食的多元化,美食也成為文化的符號,創造出具有順德特色的美食文化。
順德從普通的鄉鎮城市發展到今天響譽國際的美食城,順德美食走過浮華大地,桑基魚田蛻變成今天五光十色的繁華大都會,吸引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游客冒名而來:品嘗順德的美食,瞻目順德的成就。
順德美食的發展源于流長,歷經歷潮歷代,根深葉茂,在幾代人的耕耘下,成長為一棵又一棵的參天大樹,支撐起順德:飲食業、旅游業、牧業、農業,交通業、物流業、建筑業、培訓教育等多項經濟發展,上述幾間碩果僅存上世紀的西餐廳,也是一棵參天大樹,擁有強壯的根基,老店扎根于順德大良,保留傳統風格、制作模式;無懼世事變改,開拓進取,開枝散葉,在順德多個鎮街:容桂、倫教、北窖、陳村、杏壇等開設17家的分店,不斷擴張經營的疆域范圍,餐廳環境銳意創新,菜式不斷變革。老店給順德市民保留過往的美好回憶,新店給順德市民帶來新的、更高的享受,更多樣、更優質的食物,增加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和諧。
素材:梁志云
編輯:李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