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頭,隋唐時期開始已有高、林、岑、龔、陳姓人漁耕居住,宋朝形成村莊。南宋徽宗三年,梁、鄭二族的祖先南下珠璣巷,后遷林頭,兩大家族人丁興旺,成為村中大姓,宗祠林立,隨后,郭、盧、羅、劉、馮、李、傅、黎、鐘、曾等姓氏陸續遷入。
地名追溯
明朝景泰三年(1452)順德建縣后,建制為都、堡、圖、村四級,林頭隸屬西淋都桂林堡,桂林堡轄桂林、北滘、槎涌、黃涌、乾滘、簡岸、獨洲,因為地處當時桂林堡八鄉之首,故有“桂林首埗”的說法,得名林頭。
人文歷史
2001年9月成立林頭居委會,下轄8個居民小組,近年投入1.2億元改造4.5公里一河兩岸及周邊景觀,保留通濟橋、關帝廟、樂儉鄭公祠、扭擰橋、躍龍橋、三丈古廟、百年龍眼、鄭氏宗祠、濟美社學、醫靈廟、大通橋、梁氏二世祖祠、守分梁公祠、桂江梁公祠、郭家祠、叢興橋、村心古廟、見龍橋、馮氏貞節牌坊、聚龍橋等古跡。
林頭人熱心慈善公益,古有“抖塵寺知通和尚助賑”佳話,今有梁尚、梁昇、梁李素杏、梁妙祺、梁耀波、鄭灼明、鄭翰等熱心人士。中國龍舟教練鄭家潤是林頭人。
林頭怡人景色
林頭既有四通八達的水網,那自然少不了各色獨特的古橋。在古時,大通煙雨、雁落平沙、漁舟晚唱、淺渚歸牛、珠光夜月、松門返照、靈譚聚秀、君子古松曾為林頭八景,享譽鄉里,而如今的“大通煙雨”尚存一橋。
此外,除了這座大通橋,林頭還有六座古橋,叢興橋、聚龍橋、見龍橋、扭另橋、躍龍橋都有著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得較為完好,而且各有各的特色。
除了小橋流水,林頭湖景也是一絕,如鏡子般的湖面,在色彩豐富的鮮花和綠草點綴下,如仙境一般,讓人心曠神怡。
宗祠廟宇文化
鄭氏宗祠原名鄭氏五世祖祠,堂名樹德堂,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2015年重修一進及偏間,是順德第二大宗祠。這是順德現存的五間五開間祠堂之一。
祠堂面積僅次于樂從陳家祠,但建筑年代則早近兩個世紀。走進宗祠,頓覺恢宏大氣,空間感分外強烈。前、中、后座均面闊五開間,其中座前設三步廊,后設雙步廊,步梁成月梁形,梁底刻花,駝峰雕花。
醫靈廟是林頭最古老的廟宇,香火也最旺,村民稱其為“鄉廟”。每年農歷三月十五為醫靈誕。
村心古廟,供奉佛祖和觀音,兩側排列大神分別是天后元君、韋陀將軍,十八羅漢。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誕,香火頗盛。
林頭村不愧是低調的水鄉,藏有如詩美景,值得一去!
來源:我地
編輯: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