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老革命張大伯有個心愿,他想站起來,想下地行走。這對普通人來說易如反掌,但對因為一場大病臥床不起的張大伯來說不是那么容易,這些年來,張大伯一直四處尋找能夠讓他站起來的法子。幸運的是,近期,張大伯終于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新城院區了此心愿。
兩年前,張大伯不幸得了腰椎結核纏綿病榻,但結核治愈后,雙側膝關節屈曲攣縮,張大伯還是站不起來。回想著患病前每天散步兩公里的自己,張大伯有些不甘心,經過一番輾轉,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新城院區找到康復科主任盤慶東,希望能幫他恢復步行能力。
骨五科副主任李永軍為張大伯詳細體格檢查。
醫者仁心,為了圓這位八旬老人的夢,醫院康復科和骨科開展聯合會診。經過詳細查體,醫護人員發現張大伯的雙側伸膝肌力輕度下降,膝關節CT提示膝關節無明顯異常,不能下地行走的主要原因是長期臥床導致的膝關節攣縮畸形,屈曲攣縮的主要原因是雙側腘繩肌、髂脛束攣縮。而后,醫護人員為張大伯量身制訂了詳細、清晰的治療方案,即先進行切口小、出血量少的微創肌腱松解術,而后術后康復訓練配合恢復。
經過與家屬的充分溝通,骨傷五科為張大伯進行手術。術后第三天,張大伯開始康復訓練。在雙下肢支具保護下,兩年臥床的張大伯有些不適應,頭昏腦脹腿發軟,但還是依靠電動起立床慢慢站了起來,很快張大伯的體力就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僅需助行器輔助就能站起來。之后,康復科接過“接力棒”,為張大伯做膝關節針灸、電療等康復訓練并指導伸膝功能訓練來恢復下肢肌力。
通過手術,張大伯的膝蓋從明顯攣縮變為可彎曲伸直。
在新城院區全體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僅僅在2周后,張大伯邁出了兩年的第一步。心愿得以滿足,張大伯和家屬對治療效果感到非常滿意。
據了解,骨傷五科住院部于今年六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新城院區正式開科,聘請廣州正骨醫院足踝外科洪勁松教授定期坐診指導專科發展,同時,科室副主任李永軍在治療各種足踝疾患、四肢骨折、四肢畸形、糖尿病足、骨髓炎、肢體不等長等有豐富經驗。(楊麗鶯 通訊員葉崇亞)
■科普小知識:
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不僅見于老年患者,青少年腦癱患者也常見,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動力性和靜力性:動力性包括腘繩肌痙攣和攣縮、股四頭肌乏力等,可通過軟組織松解或肌腱移位進行處理。靜力性包括骨結構異常、畸形,嚴重的需畸形截骨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