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有外敵入侵,當時整個國家處危亡境地,有三個臣子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被俘后仍鐵骨錚錚,慷慨赴死,被后人尊稱為“嶺南三忠”,其中,有一個就是順德人。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嶺南三忠”寧死不屈,奮勇抗敵的故事吧!
【陳邦彥】
陳邦彥(1603—1647),字令斌,號巖野,明末廣東順德人,曾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等職。
1644年,清軍入關,陳邦彥上萬言策論《中興政要》,未被采納。1645年,被南明隆武帝賞識破例封他為監紀推官,后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協助防守贛州。贛州、福州相繼失守,隆武帝被俘遇害后,1647年陳邦彥潛入高明山區組織反清武裝,并會同義軍余龍部進擊廣州、順德兩地,戰敗,又到江門一帶招募義軍進攻高明,一度扭轉了戰局。其時,清兵潛入陳邦彥的家鄉掠走他的兩個兒子與妾侍,以此要挾其歸順。陳邦彥不予理會,仍率部力戰,兩個兒子及妾侍遂被清軍殺害。是年七月間,他會同陳子壯、張家玉等部圍攻廣州。因各部配合不周,他率部獨攻廣州5日而未克,只好撤軍入清遠縣城固守。清軍主力猛攻10余日,終攻入清遠縣城,陳邦彥戰敗被俘,絕食拒降,被處磔刑。
【陳子壯】
陳子壯(1596—1647),字集生,號秋濤,明末廣東南海泌涌堡沙貝(今屬廣州白云區)人,1619年中探花,曾任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帝禮部尚書、南明永歷帝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等職。
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弘光政權覆滅。南明兵部尚書陳子壯逃回廣東。與弟弟陳子升毀家紓難,捐資募兵,駐兵南海九江。1646年12月,桂王朱田榔在肇慶稱帝,號永歷。陳子壯被封為東閣大學士兼吏、兵、禮三部尚書。1647年初,清軍攻陷廣州。為收復廣州,陳子壯在南海誓師起兵。與陳邦彥、張家玉會攻廣州不成,陳子壯長子戰死。陳子壯率部退守高明縣城,清軍屢攻不下,便偷掘地道入城,放炸藥引爆。城破,陳子壯率500義勇軍浴血奮戰,終不敵,被俘。清軍以殺害其幼子相威脅,陳子壯寧死不屈。清軍統帥佟養甲惱羞成怒,下令將陳子壯處以鋸刑。
【張家玉】
張家玉(1615—1647),字玄子,號芷園,明末廣東東莞人,1643年中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廣信等職。
1645年,張家玉任南明翰林院侍講兼理吏、戶、禮三科事等職,隨隆武帝親征江西,受命監督御右營永勝軍。清軍圍困撫州,張家玉率軍馳援,用埋伏誘敵計,解撫州之圍。后隆武帝在汀州被殺,他回到東莞家鄉。1647年,清軍入莞,到處燒殺搶掠,張家玉作為主帥會同道滘首領葉如日精選驍勇鄉兵5000余人,誓師抗清。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率大軍攻莞城,張家玉率義軍先后與之大戰于萬江和道滘,不支,敗走西鄉。其祖母陳氏、母黎氏及妹石寶俱投水自盡;妻彭氏被執,不屈而死。后李成棟集中大軍撲向張家玉駐地增城,雙方大戰10天,張家玉身中9箭,身負重傷,不愿做俘虜,遂投塘而死。
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三人,雖為一介書生,作為明朝臣子,在外敵入侵、國家處危亡境地之時,將自己生死和家庭安危置之度外,在極其困難險惡的條件下,挺身抗敵,被俘后仍鐵骨錚錚,慷慨赴死,其氣節令人敬仰。后人慕他們的忠烈,尊稱為“嶺南三忠”。
延伸閱讀
天造兮多艱,臣之江也滸。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明)陳邦彥:《獄中五日不食臨命歌》
來源:《廣東資政志鑒》、方志廣東
圖源:《順德文學與文人》
編輯:馮甄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