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順德這座朝氣蓬勃的城市,擁有著許多令人贊嘆的城市文明,它們一直在為拉動城市發展而不留余力地散發光芒。但也有一些故事被藏匿在城市的角落,他們沒有與時光同行,卻與時光共存,順德城市網推出的《看見順德》系列報道,將帶你一起發現更多順德故事。
“我細細個,就落田幫屋企摘花蕾了……”
“經常做到凌晨一兩點,好辛苦嘎……”
“種種下,宜家已經變成樂趣嘍……”
……
每一朵菊花,都有著不一樣的浪漫。(謝逢萍攝)
說起菊花,倫教荔村的村民,人人都有自己的獨家記憶,雖有酸甜苦辣,但也充滿幸福。
在這里,你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菊花的“身影”。每次走進菊田,也能收獲不一樣的浪漫。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擁有“菊花之鄉”美名的荔村,在大浪淘沙之下,也經歷了沉浮……
盛名:滿村盡是“黃金甲”
荔村老花農嚴志強悉心地打理著自己的“小園子”。(謝逢萍攝)
走進強叔(荔村老花農嚴志強)家,蔥郁的綠色十分搶眼,這里有羅漢松、桂花、茶花等等,每一種花,從根部到葉莖,用心培育的痕跡顯而易見。強叔是把曾經種植菊花的經驗,都轉移到家里的這個“小園子”里了。
聊起與菊花的種種往事,強叔滿眼是光?!?strong>一開始,荔村種出來的菊花,主要是用于出口,花農晚上會把菊花拿去順德土特產出口公司,第二天早上菊花就能送達香港。時時會忙到凌晨1點多,好辛苦的。”即便辛苦,但也走下來了。強叔回憶說“那個時候,荔村的農業,只有種植菊花最好賺,?;~塘都比不上種植菊花,我現在的房子,就是用一棵棵菊花砌起來的。”如今強叔已經退休了,但他還會時常想起種植菊花的日子。
(潘潔玲攝)
也許會有人以為,荔村之所以被稱為“菊花之鄉”,這是因為菊花種植的起源來自荔村,事實上,并非如此。強叔說,“荔村的農民之前完全沒有種過菊花,不知道去哪里買種苗,更不知道菊花過程中需要什么技術。”后來,生產隊長從其他地方找人過來,手把手地教大家種菊花,再加上在大家集體討論如何種植后,才有了后來的興旺。
每到過年時,菊田里花色浪漫(何綺雯攝)
荔村最興旺的時候,有2000畝的菊花,強叔回憶說:“當時荔村出口的菊花數量占了倫教出口菊花的九成”。這時的盛景,讓人踏進荔村,便能欣賞到滿村的“黃金甲”。從三洪奇大橋、倫教木工機械城一帶過來,一路到順德立交橋,還有羊大路的兩邊,以及倫教工業區的路兩邊,每當晚上,經過105國道,就會看見一片電燈的海洋,夜的霓裳,讓荔村滿城盡流光。
這樣的美景,都是荔村花農,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換來的。而菊花對于荔村來說,不僅是一種產業,更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惋惜:菊花之鄉,沉浮不定
雖然菊花給荔村的村民帶來了收入,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沖擊。改革開放以后,因為出現了洋花的種植,居民有了更多的選擇,過節時選擇菊花的人也少了。
(潘潔玲攝)
即便如此,荔村村民周英杰始終覺得,“菊花相比其他洋花或外來花,更有價值,因為菊花擺插的時間比外來的洋花更長。而且每年到了春節、清明或重陽節等特定的節日,還是會有許多人,喜歡在家擺菊花的。”周英杰,如今是荔村村委會的工作人員,正值中年的他,并沒有以種菊為生,但是菊花對他來說,也有著深刻的印象,他回憶道“我家人也是以種菊為生,細細個,就落田幫家里摘花蕾除草了,當時基本家家戶戶都有種,好熱鬧的”。
到了90年代末,東莞、中山也開始進軍種植菊花的行列,導致順德的出口量受到影響。加上出口商壓價錢,而其他物價上漲,土地租金高了,種花也變得越來越難。后來,國家開始征收荔村的土地,菊花種植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少了,加上種菊花的技術多年來沒有改善,質量達不到要求,菊花的出口也逐漸減少,種植戶也少了……
為了繼續種菊花,促進菊花能夠有更多的外貿,強叔當時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推動了荔村“順菊”商標的注冊,以及荔村菊花協會的創辦,希望能夠以此來凝聚花農,擴大影響力,但花農太過分散,再加上種菊花的技術跟不上,效果甚微,強叔說“如今荔村的菊花協會也不復存在了。”
荔村的老花農,如今堅持種菊,已是興趣。(潘潔玲攝)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現在還在荔村種植菊花的都是以前老一輩還沒洗腳上田的人?!敝苡⒔芡锵У馗袊@道,“在不久的未來,荔村種植菊花的人可能就沒有了。但,如果仍有土地,還會有一些堅守的村民會去外村投包種植,只要還能掙錢,還是會有人去做這事的?!?/p>
昔日菊花之鄉的名聲顯赫,歷經了大浪淘沙之后,如今誰主沉???
驚喜:你若前來,浪漫相隨
(潘潔玲攝)
曾經有成片菊花田地的荔村,如今這種景象也會相對減少,但你依然可以在荔村與菊花相遇。
時至五月,走進荔村東街菊田,一眼看去,你可能看到的是與這個季節相適應的玉米或瓜果蔬菜,但再放眼望去,一行行的二月菊十分醒目,每一枝菊花,都有數個含苞欲放的花蕾,也有個別已是微微盛開的模樣,即便沒有花開至盛,但也十分搶眼。這無疑也是荔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潘潔玲攝)
每當烈日退去,晚霞悄悄來臨時,荔村東街的花農,陸續來到菊田。花農周永權的兒子周景銘跟城網君說:“每年的這個時候,種菊花的人會少了,大部分的農民會開始轉向種植農作物,有些是用來賣,有些是自己吃。如果到了種植菊花的旺季時,每到傍晚時分,在菊田遇到晚霞,這里會變得非常浪漫”。
下午5:30分前后,晚霞如期而至,即便沒有大片的菊花海洋,但在僅有的菊花田地中,搭配著落日與晚霞色彩,也頗為浪漫。加上此時正在勞作的花農背影,更是讓人有種錯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堅持:用心呵護,名不虛傳
其實,每一棵菊花從幼苗長至滿莖含苞待放的模樣,凝聚了每一位花農的心血。
(潘潔玲攝)
每天早晨和傍晚,花農周永權,都會來到田地里,給農作物澆灌。只見他打開了電閘,拉著長長的水管,來回穿梭于每行農作物之間,即便他所種植的農作物及菊花,在田地的主要通道的左右兩邊,但水管的長度,足以支撐著他的所有澆灌距離。周永權說“以前淋水,都是左邊挑一只桶,右邊挑一只桶,一遍又一遍地從河涌挑到田地間,可辛苦了,真扛不住!現在有了這電子抽水的技術,直接開閘,就能輕松淋水,好很多?!?/p>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在每一行種植菊花的田中,看到菊花都是與一張網共生長的,“這張網,是之前去廣州買菊花種的時候,學回來的技術,我們種出來的菊花,大部分以出口為主,香港、澳門、日本等地方用的是高的大花瓶,所以當時需要的是高花莖的菊花,花莖也得直,才能賣個好價錢,不然歪歪曲曲的不好看,也不好賣?!币郧盎ㄞr為了“扶直菊花”,就在每棵菊花生長的時候,都插枝竹仔,再用繩子來綁緊,但是現在不用了。周永權說“隨著菊花的生長,而套在合適的位置,我們就能讓菊花直直地長出來。”
重視每一個種菊花的細節,讓花開得更盛。(謝逢萍攝)
“這行我要了”
“你要邊行?我拿插枝竹杠給你認住距”……
即將日落時,買花的商家也來到菊田里,她們正與花農們商定,什么時候來采摘花!荔村天天都能收成菊花果真是名不虛傳的。但是想要做到如此實屬不易。“以前我們都是靠菊花的品種來控制花的出品,現在不同了,我們會用到了夜晚電燈照明的技術來控制菊花的出品?!痹砥鋵嵕褪茄娱L日照時間。
(潘潔玲攝)
我們可以在菊田上看到,每一行菊田旁邊,都會用竹做架子,布滿了電線,掛滿了15瓦左右的電燈。到了晚上,燈就會亮起來。這種技術,一開始只是在東街和北街試種,成功后,就在整個荔村推廣了。
未來:菊花之“美”,更待傳承
(潘潔玲攝)
這里的菊田,每到有花時,便會吸引一些人前來拍照打卡,前段時間,也有繪畫愛好者拿著畫板,在菊田里,一筆一畫地記錄著菊花帶來的美。
每一個老花農的手,都“握著”訴不盡的故事(謝逢萍攝)
菊花對于荔村老一輩人來說,是難忘的,也是放不下的;菊花對于時間來說,是特定節日里不可或缺的;而菊田對于年輕人來說,也許是美麗而浪漫的……荔村菊花的文化內涵,也許還有很多很多?,F階段,荔村也“以菊入畫”,設計了相關logo,以作展示荔村菊花之鄉的文化。不久的將來,他們還將會在各渠道推廣使用,以此融入更多的形式,讓菊花文化在荔村持續生根。
編輯:潘潔玲
視頻:潘潔玲、謝逢萍
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