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路上行人稀少,街巷各個角落已不約而同響起響亮的掃地聲。
“唰唰!”“唰唰!”當人們還沉浸在甜蜜的夢鄉中,城市的疲倦、骯臟已被一點一點掃去,迎著初生的太陽,重新煥發出干凈整潔的容貌。
此時,街上行人多了起來,川流不息的車輛,小孩的叫喚聲、公園的談笑聲、公交車啟動的聲音,把掃地的聲音掩蓋了下去。然而,在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卻能看到那醒目的一抹橙色。
凌晨4點開始,50歲的趙阿姨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
把街道清掃干凈,給大家帶來好心情
“還沒來得及吃早餐呢,等打掃完了再去”,手里握著拖帚,從街邊的這一頭走到另一頭,將散落一地的落葉、垃圾清掃干凈,50歲的環衛工趙阿姨從凌晨4點開始,一天的工作就在這樣的彎腰、俯身、抬臂中度過。
掉落的綠化芒增加了清掃的難度
剛下過雨的路上掉落了不少綠化芒,路過的車輛碾過芒果,給趙阿姨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只見她拿著拖帚,用力地掃凈地上那一道道黃色果肉痕跡,“雖然會比平常多花一些時間,但盡量處理干凈一些,不然大家稍不注意踩上去就會滑倒。”
清掃是趙阿姨的主要任務之一,還需要進行垃圾收集和清運。“清運垃圾就比較累,有時候垃圾桶里會有裝修垃圾比如石塊之類的,特別重。”趙阿姨告訴我們,通常一個人負責一個街道,工作需要獨自完成,而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自己已經學會了開電動車運載垃圾。
“早點把街道清掃干凈,大概到七點半大家出門上班、買菜,看到干凈的街道也會有好心情。”趙阿姨戴著口罩,卻也能看到她的笑眼。
還能為社會做貢獻,是自己最大的驕傲
趙阿姨并不是本地人,而是經老鄉介紹,跟隨丈夫從河南來到順德。這一來便是十多二十年,介紹他們來這里的老鄉已經離開了,但趙阿姨一家依然留在了順德。
提到當初選擇環衛工作,趙阿姨說是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這么多年過去了,大兒子雖然已經成家,但她還是堅持著這份工作。原來,趙阿姨的孫子即將上小學卻面臨擇校受限的難題,只能選擇私立學校,可每學期一兩萬的學費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筆天大的數字。“能為兒孫多分擔就多分擔些吧”,趙阿姨低頭嘆了口氣,邊說邊在地上來回掃動。
日復一日堅持只為讓這座城市更“體面”
城市漸漸喧鬧起來,開始有居民出門丟垃圾,有些人圖方便,只是將垃圾放在路邊,而趙阿姨也習以為常順手將垃圾放進垃圾桶里。
“很多人覺得環衛工作又累又危險,而且也不‘體面’,有時路過我們身邊,還會捂著鼻子。”趙阿姨拉下口罩,用袖子擦去臉上的汗珠子,被汗水浸濕的頭發一縷縷黏在兩鬢,可她溫暖的笑臉卻如清風吹散剛剛低落的氣氛,“還是挺喜歡這份工作的,看到自己清掃干凈的路面,心里就很舒服”。
她說,盡管年紀這么大了,但還能為社會做一份貢獻,就是自己最大的驕傲,“這是件好事,并不在乎別人怎么看”。
像趙阿姨這樣的環衛工,都是全年無休。有時生病了也要找其他人替班,沒法“任性”直接不去,到了春節時期,更是他們最忙的時候,跟家人團聚的時間少之又少。
當我們還想跟趙阿姨聊更多時,她不好意思揮手搖搖頭,拉上口罩,示意前面還有街道需要打掃,便向前走去繼續工作......
寒來暑往、日曬雨淋,是他們,一次次彎腰清掃,一步步丈量街道,用汗水換來城市的干凈、美麗和整潔;是他們,在平淡的工作中,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擔當起一份令人尊敬的責任。如果城市的美有顏色,那一定有這一抹橙。
■相關內容
順德先“醒”者 | 他們用第一縷煙火,讓每個清晨“有滋有味”
文字:蔡浩嫻
圖片:鄭丹洪、蔡浩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