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JW發仔
順德是個好地方,陳村是我的家鄉,說起我的家鄉,我見證了它的美與好!這里有好的鄉親,他們聰明,勤勞,勇敢,樂于助人;這里有好的黨和政府,為民辦實事;這里有悠久的歷史,它們也在與時俱進地傳承……在陳村的發展史上,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也卓有成效,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我是土生土長的陳村人,在這里,生活了八十年,陳村值得夸贊的事有好多,只是文章篇幅有限,今日我擬重點將治水工程、市政建設的事跡給大家分享一下。
人杰地靈的古鎮
陳村鎮河網交錯,成為珠三角關鍵的水陸交通連接點,這里的地理、水利的優勢,促進了經濟發展。自明、清朝代,陳村就是廣東四大名鎮之一,如今它還是出名的“千年花鄉,百年商埠”。這個人杰地靈之地,讓陳村文化名人輩出,《三字經》的作者區適子;明代嶺南著名詩人歐大任;清朝“詩、書、畫印佳優”的黎簡;清朝二品官歐家廉;還有不少飲食業的名廚……這里的古建筑遺址,中山公園中山紀念亭、民族路騎樓、舊祠堂、垂虹橋、鑊耳屋等等,足以證明陳村歷史的悠久,輝煌的盛況。
聯系起我家族的前輩,是有理想,敢作為的人。我的太公曾任清登仕佐郞,這個職務其實是相當于現在的科長,計劃在陳村建設一間如佛山梁園模樣的百花園。我的爺爺在世時,是從事山貨買賣的商人,借助水上運輸的方便,抓準商機,賺了點錢,并想將積蓄,購置房產,實現太公“建園”的計劃,可惜因為當時水災為患,且多戰亂,民不聊生,未得實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陳村鎮發揮了群眾的智慧,緊跟時勢,大力發展花卉業和工業,飲食業,保留傳統品種和品牌,發展工藝的特色,延續“千年花鄉”的盛名。
興修水利保平安
在舊社會,陳村的河網,雖然促進農業商業的發達,但經常有水災發生,對民間的生活和經濟活動帶來嚴重的影響。每年五六月,洪水來時,農民無收成,工商業無生意,人民買菜買米也無地方供應。有一年水災,我領了“濟饑粥”才不會挨餓。解放后,陳村黨和政府帶領人民加快水利建設,使陳村消除了水患。
筑堤圍,建水閘。當時,陳村進行筑堤圍,建水閘,建設好了南海、順德的聯圍。幾十年來,堤圍,水閘不斷地維修和加固,建成了硬底的安全河堤,便沒有再發生過水災了。當時還組織了開挖人工河,主要是開挖文海至登州的“文登河”和連接新舊圩的人工河,提高了交通運輸的效率,農業用水排灌好,促進農業生產大豐收。還有防洪抗災為人民。每年的四、五月,是洪水期,政府密切關注水情的動態,動員人民防洪抗災,很有成效。
1959年,我在讀中學時,就開始參加防洪抗災的工作,當年6月,在陳村河堤對岸的南海縣的“新農村”決堤,當地政府決定用一只客船“花尾渡”裝滿大石頭堵決口。我曾與一班同學搬石頭運到船上,當時我們才十五六歲。也就這樣,讓水災的損失減至最少,當時的場景至今讓我十分難忘。
以水興城效益高
陳村以前稱為“小廣州”,現在更象廣州,高樓林立,道路寬敞,以水興城,城區日新月異,能有此景,不得不回憶起陳村的往事……
上世紀70年代挖的“人工河”——陳村的安寧路和永寧路邊的河涌。
填小涌,建大路。在1962年以前,各居民點的小河涌密布,“百米之內三座橋”的景象很多。政府開始實行“填小涌,建大路”,消除小涌積污水的現象;以舊圩為例,填中岸小涌,建了橋南路;填細涌邊涌,建園林路;再建合成商業大路……在上世紀70年代,開挖了安寧路至永寧路段(即連接新、舊圩河道)的人工河。
上世紀50年代陳村的人工河——文登河(文海至登州)
在本世紀,陳村鎮,加速以水興城的步伐,建設多個河堤公園,實現環境美,人民有了更多的活動場地。三字經公園、玉帶公園,南涌的河堤四季公園等,我每次游玩,都能感受到這些公園給我們人民帶來的幸福。
加速排污,保水質
近些年,陳村河涌的水質優化了,相關部門抓緊整治電鍍行業的廢水處理;加速生活污水收集的工程建設,實現雨水與生活用水分離,建設污水處理廠,實行全面排污,提升水質……在2021年11月,經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當年1-10月,全市32個鎮街中,順德陳村鎮水環境質量排名第一,大家自覺護河愛河,保持河道的清潔,讓陳村的水質更優。
宜居宜商的新城
現在陳村的交通更方便了,廣州地鐵七號延線開通,接著佛山的地鐵也開通,居住人口增長快,好的家鄉,更能吸引外地人到陳村投資和購房安居!
即便我已不年輕,但我想主動講述古今變化的歷史,希望能讓更多人熱愛自己的家鄉,加強對環境的保護。
■作品征集
每個順德家庭的發展,都是時代的縮影,每個人與順德有關的經歷,都與順德的發展緊密相連,順德城市網(順德+),將以“我和順德的故事”為主題,面向全社會開展征文活動,從個體的角度講述和順德的故事。如果你也有故事想分享,可發到順德城市網郵箱:2263179856@qq.com進行投稿噢。更多征集詳情內容請戳:有獎征集 | 我和順德的故事。
■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