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均安曲藝無淡季,萬家燈火萬家弦”,日日開局,夜夜笙歌,吹拉彈唱歡聚一堂,這就是“中國曲藝之鄉”均安的文藝日常,也是均安老百姓的尋常生活。
曲藝是均安一張燦爛的名片,幾乎每家每戶都能彈唱幾首小曲,其中以沙頭社區最為突出。在均安沙頭黃氏大宗祠旁的一條狹窄的巷子里,竟藏了上十個粵劇曲藝社,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巷子深處粵韻飄揚,是均安響當當的“曲藝一條街”。
據悉,“曲藝一條街”是第七批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這里不僅有傳統的私伙局曲藝組織,還有均安少兒曲藝的培訓基地,承擔著粵韻的傳承,為嶺南曲藝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努力。
說到私伙局,曲藝外行可能對這個概念不甚清晰, 那么小編在此為大家科普一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珠三角一帶知名戲班輪番登臺,粵曲已非常興盛。到了八十年代,很多人不僅愛聽粵曲,還愛亮出嗓門一顯身手,為滿足大家“過把癮”的需求,各處酷愛粵樂曲藝的“發燒友”欣然雅集笙歌。因此,私伙局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起來,沒有戲服的裝飾,沒有華麗的妝容,只有樂器伴奏和演唱,簡單卻回歸到了曲調本身,私伙局大釋魅力、大放光彩。
而“曲藝一條街”自古以來就是曲藝發燒友的聚集地,從有記載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澹閑社”、“趣閑社”到現在的榕韻芳華、新廳鑼鼓卜卜齋、均安戲曲協會沙頭分會等,這條街上粵韻飄揚上百年。早在19世紀初,沙頭已有以戲曲、音樂、鼓鈸、管弦為主的私伙局“澹閑社”、“趣閑社”等樂曲藝的組織。沙頭曲藝的活動頗有成績,多次享受上級部門表彰,獲得大量各種獎項,并培養大批優秀人才,1999年被國家曲協命名為“曲藝之鄉”。
均安還積極推動曲藝之鄉與文商旅融合,引入曲藝社深扎祠堂開展常態化演出,建設曲藝文旅商共同體,市民、游客來到這里,除了可以聽曲,還能到曲藝培訓基地等地進行參觀,“沉浸式”感受粵韻風華。2020年春節期間,沙頭“曲藝一條街”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和戲曲頻道(CCTV-11)。
編輯:韓堤
來源:綜合整理
圖源:山水均安、均安樂園網、順德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