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幾年變化好大,時不時都有驚喜,今日祥叔又畫畫,好吸引人”
“肯定靚啊,平時散步嘅人好多”
“你應該夜晚都來一次,全部都著曬燈,影相好睇”
……
從誠業路進入登洲大道,一條整潔有序、彩旗飄飄的村道就闖入眼簾,村民來來往往,而說起這條串聯起潭洲村史館、陳村對話研究所、登洲公園的路,都離不開“變化大”“好靚”這些評價,以及一個叫祥叔的人。
登洲村一角。
村民口中的祥叔,正是潭洲村史館、陳村對話研究所的管理人馮滿祥。在很多村民看來,馮滿祥就是一位“寶藏爺爺”,會剪紙畫畫,會木雕石雕,當得了酒席大廚和電工,修得了房子,也做得了村史館講解員,在他的帶動下,登洲村變得“整個靚曬”!
“有人看才有價值”
他寧愿少休息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登洲
“吶,呢一間就系村史館,呢滴都系村民捐贈嘅五、六十年代物品……”一走進潭洲村史館,祥叔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解,大到稻谷風車,小到一枚錢幣,每一件陳列物品背后的故事,祥叔都如數家珍,眉飛色舞。
事實上,2021年11月,已經67歲的馮滿祥才正式管理潭洲村史館和陳村對話研究所,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用祥叔的話來說,就是“盡力將自己知道的話比滴后生知。”
正在講解的馮滿祥。
因此,和大多數只在白天開放的公共場館不同,為了方便市民、村民入館,祥叔將潭洲村史館和陳村對話研究所的開放時間定為7:00-22:00,即便村委也曾建議他縮短開放時間多注意休息,但他拒絕了。他認為,這些文化場館有人看才有價值,“村民夜晚才有時間,距地散步嘅時候就可以入來睇。”順德清暉園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曾到陳村對話研究所參觀,對其長時間開放的做法表示贊賞,直言要向他們學習。
說起這些,祥叔整個人中氣十足,熱情洋溢,“我呢個人就系要常做事嘅,一唔做就周身唔舒服,反正我幾十歲人,成日系登洲,邊度都唔去”。言語簡單卻重如千斤,這飽含著祥叔對登洲文化、登洲人登洲事的無限熱愛。
“登洲為何變的這么漂亮了”
他整天想著給自己找事做、找活干
烈日當空,馮滿祥正在專注墻繪。
第一次看到祥叔,是中午將近1點鐘,此時太陽正熱,祥叔一個人站在幾米高的伸縮梯上,正聚精會神地給墻壁繪畫。出入的村民,不時有人停下來,問他需不需要幫助,叮囑他注意安全,夸贊他畫的畫好看……言語間能感受到他們對祥叔的關心、關注和肯定,就像親密的一家人。
“他就像網上說的那種寶藏爺爺”,村民區生豎起拇指說道。一年來,祥叔圍繞“如何把登洲扮靚”“如何能管好村史館和研究所”“如何能吸引更多人來”三個問題,一直在思考、創新、和行動。
祥叔介紹,此前,登洲公園雜草較多,綠化帶長得像人一樣高,道路旁的樹木枝干也參差不齊,市民不愿意到公園散步,遮擋了一河兩岸的風光。對此,祥叔說干就干,2021年底,祥叔自己購買了裁剪工具,幾個月的時間,每天有空了就到公園割草、除草,甚至裁剪樹木多余的枝干,全都一手包辦;處理好公園,祥叔又把目光聚焦到公園旁的西街涌,河涌里的水草自己撈除,河涌欄桿過于單調,就買來彩旗布置,從河岸的這邊到另一邊,幾米的路祥叔已經記不清自己走了多少遍;晚上,看著黑漆漆的公園和道路,他又買來彩燈,逐一布置在道路旁的樹上,公園的檐廊和綠化帶上,以及西街涌的欄桿上;找不到屋主的舊屋邋邋遢遢,他就自己負責清洗、翻新,甚至缺了的屋角都補了回去……
登洲公園一帶環境優美,彩燈漂亮。
如今,登洲公園一帶“顏值”飆升,從村口走入,在風中飛舞的鮮艷彩旗瞬間就吸引了行人的目光,公園里綠化帶整齊有序,可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村民區生說,“現在大家都喜歡到公園這里來散步,因為有燈,也干凈整潔,夜晚非常熱鬧,還有人發照片、視頻上抖音,很多出去的村里人都驚訝‘登洲啥時候變得這么漂亮了’。”
“村里面有我,我就要將條村執干凈,有我一日,靚一日”,祥叔是這樣說,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近日,登洲針對村主干道兩旁的房屋墻體破舊、長滿青苔的問題,組織登洲村物業公司對墻體進行墻繪,結合生態保護、環保節能等知識宣傳和普及,讓村道變得更加生動可愛。而這背后,就是祥叔帶頭,逐家逐戶咨詢屋主意見。
已經完成的墻繪。
征求屋主的同意后,為讓墻繪更貼合登洲文化,恢復房子以前被鏟掉的灰塑樣式,祥叔自己一人負責墻壁頂部的所有畫面,一筆一畫先把圖案畫在草紙上,然后爬上爬下勾勒上墻、上色。雖全是精細的活兒,但站在陽光下,祥叔心無旁騖,城網君在底下看了將近二十分鐘,他都不曾發現。
“呢朵花畫左成個上午仲未得啊。”
“差唔多得啦,咪馬馬虎虎就算數嘅”
午后,其中一個屋主何伯出來跟祥叔打招呼,嘮嗑家常,言語中都是對房子新變化的滿意。
“閑不住的熱心人”
他與村民之間有說不完的故事
“義務攝影,我都收到過相片”“雕公仔好犀利,之前雕了個觀音放在門口,有些人走過還拜它”“館長啊,可以講好多歷史故事”……行走登洲村里,隨意遇到一位村民,問起祥叔,幾乎人人都有話說,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就像祥叔的微信昵稱“閑不住的熱心人”一樣,這與他一直以來都熱心為村民做事有關。
馮滿祥被“淹沒”在滅蚊煙霧中。
年輕的馮滿祥是一位電工,也兼職做酒席大廚,家家戶戶有紅白喜事他都樂于幫忙。而在祥叔的家中,有各種各樣他自費購置的設備、器材,就像一個“百寶箱”,只要需要他去做的事,他就能上。
馮滿祥給人介紹他的攝影成果及部分光碟。
在蚊蟲多的季節,祥叔背上沉重的滅蚊煙霧器,來回走街串巷滅蚊殺蟲;村里有值得紀念的事,他就扛起比自己還高的攝像機義務拍攝,刻錄光碟送給需要的人,留下了無數個登洲村、村民的精彩瞬間;臺風天等惡劣天氣,他就推著自家的音響,沿著河堤放大聲公提醒村民注意安全……
馮滿祥和愛人正在扛電影設備準備播放。
成本最高的,還是多年前他買了一套電動電影設備,銀幕4米長,九十多斤重,每晚在文化室給村民放映電影,一放就是三年。有老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直言“吃飯都未有甘準時,七點鐘睇戲,十點鐘翻去痕覺”。
馮滿祥一筆一劃雕刻的《三字經》(繁體字版)。
在潭洲村史館門口,擺放著一塊3*1.3米的字雕作品,這是祥叔獨立一人完成的《三字經》全文(繁體字版),正文1416個字,472個符號,加上周圍多個生動有趣的古紋、古人小像,每一刀每一劃都傾注了祥叔的心血,每個字、符大小一致,上下左右前后的間隔一致,精巧的文字背后是祥叔對《三字經》文化的期待,他說,“就系霖住還原舊時嘅版本,大家不要忘記,要追本溯源。”
“一個人出來行,幫到人就系幫到自己”,這是祥叔為人處世的信條,也是他和他的愛人刻在骨子里的習慣和認知。在祥叔的愛人看來,“肯為人、肯幫人是一件好事”,因此,每當祥叔有需要她幫忙的時候,她也二話不說一起加入,全力支持。
馮滿祥在核酸檢測現場幫助測量體溫、維持秩序。
今年,68歲的祥叔也經常參加志愿服務,協助村里核酸檢測工作的開展。有空時,他還在家里開公益班,教村里的孩子學剪紙、畫畫……現在,他還有著一個新的計劃,他想把六十年代的登洲河涌畫出來,再現當時客商船艇進村收購河蜆等物品的場面。
“祥叔,您好像一個‘哆啦A夢’,什么都會”
“無乜野噶,開心咪得咯,至緊要村民有利益,自己無所謂”,說完祥叔哈哈大笑起來,爽朗的笑聲感染力十足。
編輯:李小妮
部分圖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