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性格各異的貓咪、一只超粘人的阿拉斯加、一位有故事的藝術家,穿過時間的縫隙,讓北滘桃村這座超500年歷史的報功祠充滿人氣……
如果你問起桃村村民,報功祠里的是什么人?他們可能會脫口而出:“是個畫家!”但很多村民不知道,他其實還是一個雕塑家。
右灘黃氏大宗祠的狀元黃士俊雕像,在錦巖公園的《雪聲堂》,在熹涌狀元廣場的張鎮孫雕像,在陳巖野先生祠里的陳巖野雕像、在龍江的38米龍舟雕塑、順峰山公園龍舟匯博物館門前的三座雕塑……均出自他手。
在順德,你可能不認識陳偉雄,但你一定見過他的作品。今天,我們的故事就從一座雕像開始講起。
歷時兩年塑造順德英烈
精益求精傳承順德精神
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目光如炬。胸脯橫闊,手執兵書,有萬夫難敵之威風,一個鐵骨錚錚的雕像坐落在陳巖野先生祠里,他,便是嶺南忠烈陳邦彥。
陳巖野先生祠里的陳巖野雕像
陳邦彥,號巖野,生于明代末期,在國家危難之時,他身為一名布衣出身的書生卻敢于棄文從戌,英勇奮起抗清,在無兵無糧無人無力的困境中知不可而力為,直至壯烈犧牲。“忠義正氣、舍己為國的精神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陳偉雄稱他為“順德最拿得出手的歷史人物之一”。
2018年,陳偉雄接到要為陳巖野做一座雕像的任務后,查資料、設計定型、塑形、推光、翻制、修補、上色……短短幾個步驟,卻用了陳偉雄將近2年的時間。
陳巖野雕像泥塑稿
“做一座雕像,講究‘四態’,形態、動態、神態、姿態缺一不可。”陳偉雄向我們介紹,為了將這“四態”做到極致,前期的準備格外重要。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職業、家庭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雕塑家腦海里的“形象”。
為了把最真實的人物形象帶給后人,在做陳巖野雕像前,陳偉雄查看了大量歷史資料,曾因為史書上的一個形容詞:身材高大魁梧,陳偉雄就跑到廣東省運動中心找正在訓練的運動員,看看身材魁梧的人的形態究竟是怎樣的。
接下任務的同一時間,陳巖野先生祠因年久失修重新修繕,正向社會各界發起籌款募捐,見此,陳偉雄第一時間參與了募捐,同時,他決定陳巖野的雕像只收取材料費和人工費用,“回饋社會都是應該的,行善積德啦。”
2020年11月,陳巖野先生祠的修繕和陳巖野雕像同步完成,揭幕當天,陳偉雄在陳巖野先生祠看著自己做的雕像,百感交集,“這個雕像我花了很多心思去做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認識陳巖野,能把‘以書救國’的精神傳承下去。”
畢業后主動與順德結緣
為順德打造一系列雕像
陳偉雄是廣東茂名人,上世紀90年代,剛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陳偉雄在廣東眾多城市中,“主動”選擇了順德,“那時候大學畢業,國家包分配工作,我第一志愿就填了順德。”
在廣美讀書時,陳偉雄便經常到佛山、中山、珠海等廣州周邊城市寫生,對這些地方都頗為了解,“我覺得順德的人文歷史氛圍濃郁,有很特殊的城市內涵。”
在分配的單位做了一年左右,陳偉雄不甘于現狀,決定出來創業,成立了一家設計公司,由此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很快,陳偉雄決定出國做生意,多年來輾轉東南亞、澳洲、歐洲等多個地區。2010年左右,在決定定居問題時,陳偉雄毅然決定回來順德,“順德這個城市,不排外,人與人之間也很聊得來。”
回來后不久,陳偉雄便開始為順德打造一系列的雕塑,當我們問到,為順德做了多少個雕塑時,陳偉雄掰掰手指頭邊數邊說,“大大小小的太多了,數不清了。”上有比較聞名的黃士俊、張鎮孫、陳巖野等人物雕像,下有在順德大街小巷的無名城市雕塑。
談到最新的作品時,陳偉雄表示,最近一件為順德打造的作品是在21年年底完成的,目前坐落在順峰山公園龍舟匯博物館門外,代表龍舟精神的三件大型戶外雕塑《劃槳》《極速》《打鼓》。
大型戶外雕塑《打鼓》
大型戶外雕塑《極速》
大型雕塑如何才能做到不搶主體建筑的眼球,但又體現雕塑的魅力?陳偉雄在設計這三個雕塑時下了不少“巧思”。哪個位置放置哪個雕像,雕像的線條走向要怎么設計才能達到雕像和環境協調的效果,這些細節的考慮足以證明陳偉雄的經驗老到。
比如《劃槳》的底座使用了鐵來鑄造,是因為周邊的樹木底座也是鐵做的;故意將《極速》的高度放低,一方面不阻擋人們的視線,一方面船體能夠倒映出地上的小石子,從而增加觀賞性;把《打鼓》身體挖空是希望打鼓的聲音能夠透過身體傳到更遠的地方去,起到一個振奮人心的作用,同時也不阻擋人們觀賞主體建筑的視野。
在順峰山公園龍舟匯博物館門外,陳偉雄娓娓道來。
對桃村報功祠“一見鐘情”
開展公益班“活化”古建筑
2017年,北滘桃村報功祠完成修繕,準備進行活化,打算讓一位藝術家入駐。恰好此時,陳偉雄向政府申請一間工作室,在走訪多個場地后,陳偉雄來到報功祠,并對這里“一見鐘情”,“這個祠很難得,和我之前所看的其他場地都很不一樣。”
北滘桃村報功祠活化為陳偉雄工作室
陳偉雄對桃村報功祠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都非常滿意,說到這里,陳偉雄笑著說,看中報功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其實是看中了報功祠這個‘功’字,有工有力才有功,對打工人來說是個不錯的意頭!”
入駐報功祠后,除了日常的工作,陳偉雄每年寒暑假都會開展公益班回饋社會,“一些有天賦的小朋友,他需要一個好老師帶他們入門。”陳偉雄向我們介紹,以前也有不少桃村、西海等附近村居的小朋友來報功祠學畫畫,最終走上了藝術生的道路。
除了寒暑假,平日里也有不少人從番禺、南海等地慕名而來學畫畫,遇到人多的時候,陳偉雄的家人也會一起授課,漸漸地報功祠里的人氣旺起來了,偶爾有人經過報功祠門外,時常能聽見里面一片歡聲笑語。陳偉雄用自己的方式,讓這座傳統古建筑重煥生機與活力,“建筑沒有人氣就沒有意義了。”
各地藝術家到桃村進行寫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順德的歷史長河里,出現過無數的英雄、英烈,他們的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順德人緬懷與景仰。正是像陳偉雄這樣的手藝人,用雕塑留住時光,讓他們的形象重現眼前,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名字,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傳承順德精神。
編輯:張議令
部分圖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