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良老城區的歷史,印在大大小小的巷子里。有的巷子變了:網紅民宿、港風冰廳,讓老巷煥發新活力;有的巷子沒變:那一塊磚石、一張照片、一抹鳳城黃,留住了大良人珍貴的記憶。大良的那些老巷子如今是何面貌呢?順德城市網特推出“大良探巷”系列報道,跟著城網君一起走進這些老巷,我們朝前走,也往回看,感受這里悄然發生的變與不變。
面對大良第一碼頭,背靠華蓋路步行街,鄰近十九樓……華德里的所在地怎么不算是大良最繁華的黃金地段呢?當然,那得是在過去。
數十年間,我們看到大良華德里從興盛走向衰落,再由衰落重新煥發生機……
時代在進步,為什么不淘汰掉這些老舊建筑,反而要花費這么多成本來維護舊模樣呢?
日新月異的時代,用建筑承載回憶
華德里可以說見證了下南洋的順德人對自己家鄉的塑造過程,目睹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是實打實的繁華之地。
就說說這里人氣超高的華德里·舍民宿吧。
華德里·舍的前身是順德舊郵局及其職工宿舍、百年曾氏古宅。這個總面積有兩千多平米的建筑,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
在那個年代,別說人手一部手機了,就連座機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的。要與遠方的親友通信,就只能去郵局通過信件、電話、電報等方式。
通信不那么發達的年代,郵局架起了情感的橋梁,數不清傳遞了多少順德人的離思。
所以說,舊郵局的保存不僅僅是留住那幾幢老舊的建筑,更是珍藏好那一代順德人的記憶。
但人的壽命總是有限的,那些屬于他們的回憶也許終將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消散。
而隨著科學技術日漸精進,承載了城市的成長軌跡、人的舊日情懷的老舊建筑,可以用各種方式,讓“壽命”達到無限延長,甚至是“涅槃重生”。
老建筑不是博物館藏品,得“用起來”
隨著時代更迭,曾經繁華的地段被新興的所取代,逐漸走向沒落,沉睡在舊城區一隅,有點像不會用電子智能設備的老人,有人把這稱為“被時代拋棄了”。
就像老人也不希望自己被社會淘汰,總是希望自己還能跟上點年輕人的步伐。于是,讓建筑“有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就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思考并落實的。
我們總說人要向前看,其實建筑也是如此,束之高閣也不是它們的“好歸宿”。
老城區不是博物館,我們不可能將這些舊建筑放在櫥窗里,再立一塊牌子讓街坊們眼看手勿動。
所謂活化老建筑,可以簡單理解為幫他做點改變,以便讓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換一種活法,老建筑煥發新的生命力
走到華德里·舍門前,很難不用鏡頭記錄一下這面紅瓦疊水墻,旁邊一個佇立的郵筒訴說了這棟建筑的歷史。能把外景都做得如此,可見設計者的用心。
走進民宿內,郵政綠的主題色十分打眼。這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空間的格局,設計者沒有拆除墻體,選擇鑿墻造窗、挖池引水的方式,再結合頗具嶺南風情的瓦石元素,達成了光影交錯的效果,一步一景,賞心悅目。
民宿另一部分則是位于華德里巷子內,由一座幾乎倒塌的百年古宅修繕而成,延續原有的廣府風情基礎上,結合了現代藝術裝修風格。(詳情請戳→藏在大良深巷里的民宿+餐館,文藝復古氛圍拿捏住了)
除了民宿,華德里這條老巷還容納了很多業態:苔蘚咖啡廳、德甜甜品店、THE POST華德里·蒲清吧等,帶動了大良舊城區的文旅經濟活力。
活化老建筑這件事
大良其實一直在努力著
除了華德里
還有金榜上街
(詳情請戳→【視頻】“順德必去”的金榜上街,除了牛乳,到底還有什么?)
莘村大街、華蓋路步行街等
我們不忍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建筑
被時代拋棄、被人們遺忘
一直在尋找讓老建筑煥發新活力的辦法
你怎樣看待老建筑活化呢?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說吧”留下你的看法!
猜你喜歡:
編輯:張紫雯
圖源:張紫雯、華德里·舍、順德城市網網友“梁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