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是魚米之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此,除了桑基魚塘,50-70年代,比較普遍的農業還有水稻種植。
昨天,在登洲村民馮滿祥的畫中(詳細戳:獨家記憶!帶你夢回50-70年代的陳村登洲),帶大家回憶了當時登洲村的一些古舊建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看潭洲村的傳統水稻耕作過程。
祥叔介紹,50-70年代,水稻種植分成兩季,一年兩熟。3月底、4月初至7月中下旬左右為早稻,7月底、8月初至10月底為晚稻。
“耙田”、“插秧”、割禾、打谷……這些水稻種植步驟,你都體驗過嗎?
犁地及堆肥
年前犁地,犁地是把底層的土壤挖上來,起到松土和促進土壤肥力恢復的作用。
左圖:“現代青年參觀體驗車水場景”;右圖:“開耕圖”50-70年代農民“犁地”場景。
耙田
耙田,耙田也叫“耙地”或“鎮壓”、“壓垡”、“耙垡”等,農民用耙田工具對水田進行翻耕,使土地變得松軟以便為插秧作業做好準備;耙田的同時要把牛糞等有機肥、氨肥等化肥撒進田里,使土地變得平整以及讓肥料均勻化。
插秧、灌溉
插秧,指將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從秧田移植到稻田里。育種的時候水稻比較密集,不利于生長,經過人工移植,讓水稻有更大的生長空間。插秧也是有技巧的,有的人插得很均勻,橫豎都在一條線上。而因為潭洲村處于季風區,降水的季節、年際變化大,引水灌溉必不可少。
左圖的“手搖灌溉水車”是50、60年代農民必用的工具之一,用來“車”水上田,澆灌田地,常用于開耕(開春、秋天)。當時電力沒有現代發達,農民用這個手搖水車,可以節省更多的人力成本。
據潭洲村民回憶,1臺手車可以灌溉將近二三十畝田,大大方便了農民的耕種。右圖為農民插秧場景。
收獲(割禾、打谷)
到收割前,要把水盡量排掉,待稻谷成熟,就迎來收成的時候,這是忙碌的時光,也是農民豐收的季節。
在五六十年代的農村,最原始的打谷機就是禾桶。在收割稻谷時,農民都是將打禾桶是拉入水田內,一邊收割,一邊打禾脫谷,依靠外力把稻谷達到脫粒目的。禾桶的工藝細致,木板接合得密不透水,特別是底部的木板有一個外突的弧度,使其便于在田地拖行。
收獲(托谷、曬谷)
農民把收獲的稻谷背到曬谷的地方,用耙子均勻地鋪開新收獲的稻谷,如果太陽猛烈,曬到4-5天稻谷就干透了,曬干是為了方便長時間儲存。
風谷
風谷機,又稱風谷車、揚谷機、風車、風柜、扇車、飏車、揚車、揚扇、揚谷器,是一種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桿屑等的木制傳統農具。由容器,出風口、手搖風扇,出口幾部分組成。
舊時潭洲村農民曬谷后用到風谷機將谷物中的雜質、癟粒、秸桿屑等去除,剩余顆粒較為飽滿的谷物。
碾米
碾米,就是將谷用工具碾成可直接烹煮的米,以前農民將收獲的谷曬干后,到糧食加工廠脫谷殼便變成我們現在吃的大米模樣。左圖為潭村糧食加工廠,位于秋望橋旁。
現在,如果想了解潭州村的農耕歷史,近距離看一看這些農耕工具,就可以到潭洲村史館走一走,聽祥叔為你娓娓道來~~
更多閱讀:
編輯:李小妮
圖片:馮滿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