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處幽靜,覓一處清歡,在天地方圓之間,我們都想給自己留一個寧靜的空間。
在樂從大墩村廟后蔡家大街17號,一條小巷里,一扇赤紅色的鐵門為我們打開了一方天地,設計師阿志耗時一年多,將一間廢墟舊宅,改造成為一個自帶靈魂的藝術空間。
推開鐵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老式搖搖椅,瞬間呈現出來了很多畫面:每天躺在搖搖椅上,聽雨聽風曬太陽,看云朵看星星看月亮,看著看著,春夏秋冬就過去了……這是多么愜意的人生啊!
走進空間,穿過走廊,只見綠蔭掩映,雞蛋花、黃皮樹、芭蕉樹等錯落有致,陽光透過樹葉斑駁散落,營造出一種幽靜而唯美的氛圍。
當初把這處老房子租下來的時候,這里就像一個廢墟。在設計思考上,阿志對于“廢墟”有自己的理解:“‘廢墟’重新理解即是‘新’和‘舊’的概念,你就能重新認知‘興’和‘廢’,這也許就是安塞姆·基弗所說的‘廢墟本身就是未來’的意味。”
阿志的設計團隊在改造過程中,著意保留了房子的格局。
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他們也對環境作出了一些改善,例如針對老房子低矮潮濕的特點,就通過屋頂窗戶的設計將陽光引進屋子里,在阿志的設計里,光被用到了極致。阿志說自然光是免費的,要好好利用。
在這里,尤其是夏天,白天中大部分時間,從日出到日落,你都可以看到溫暖的陽光透過樹葉、瓦片,落在墻上、照在地上,生動而好看。
除了空間設計新穎巧妙,一步一景,空間里陳設的中古家具、茶器、老物件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每一件都既有年代感又有藝術性,非常有質感。
“設計不僅僅是室內空間的設計,軟裝搭配也非常重要,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阿志說,家具不光要強調舒適感,還要造就一種美好的觀感。比如門口的搖搖椅、前臺的印尼老柜子、房間里的那幾張意大利設計師椅子,既實用又點綴了空間,也提升了空間的調性。
參觀完空間,我們在一間茶房里盤腿而坐,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永遠不要對你的作品感到滿足,持之以恒的學習是設計靈感的來源,責任感是服務客戶的基本原則。”阿志告訴我們,他從事設計工作已經二十多年,從一開始的平面設計,到機緣巧合下,轉型成為一個以茶空間設計為主打的空間設計師。
設計師阿志
正如阿志所說,案例的調性和設計師的個性相息息相關。在聊天中我們發現,阿志不僅有藝術才華,同時還很有生活追求與個性。作為一個設計師,他不隨波逐流,一直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審美原則,他說:“好設計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后依然具有耐看的質感。”
以藝術改造鄉村環境風貌,是如今鄉村建設的風潮。設計師、藝術家進入鄉村,對村落環境進行藝術化改造,讓鄉村成為一種視覺符號,這是藝術鄉建的一種方式。
阿志的設計團隊在藝術實踐中凝聚了樂從大墩村村民的共識,優化、美化了鄉村景觀,在空間設計中融入了更多元素,經過歲月打磨的木質桌椅,席地圍坐,烹茶煮水,以茶為意,空間為境,這茶與空間的結合,便是“鄉村+藝術”的體現。
在這里,茶、器、空間、花草樹木、家具整體融合,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打造的是一個愉悅的空間,一方獨享的天地,其實我想呈現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松馳生活方式。”
阿志的廢墟空間,隱藏在大墩村的小巷里,遠離塵囂,是一個可以靜心的地方,也是一個適合三五知己茶聊的地方。同時這還是一個適合商務洽談的地方。讓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阿志的廢墟空間將與更多的人見面。
編輯:張紫雯
圖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