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杏壇光輝村東寧坊有一條小河,河邊時常能看到兩個拿著龍舟模型在水邊測試的人,這就是制作龍舟模型的周繼晃和他的妻子吳彩園。他們將傳統龍舟文化以微縮模型的形式生動再現,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愛好者的關注。
“至少一個星期才能做出一架”
周繼晃的龍舟模型制作技藝源自家族的傳承。他的叔叔周啟京有自己的造船工場,不僅精通造船之道,更是在閑暇之余獨創了龍舟模型制作工藝。周繼晃自幼耳濡目染,對造船工藝充滿好奇與向往。盡管年輕時選擇了銀行作為職業道路,但那份對龍舟模型的熱愛始終未曾熄滅。直至三十余歲,他決定重拾兒時夢想,跟隨叔叔深入學習這門傳統手藝。
周繼晃在講述時總說,這是一門需要靜下來的手藝,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有時候一個小的細節就需要反復雕琢好幾個小時甚至更久,如果不夠專注很難做好。據他介紹,一只龍舟模型從開料、畫模、打磨、刨木、拼接、扎龍筋、嵌釘、安裝龍頭龍尾等就需要20多道工序,學起來并不輕松。一架普通的龍舟模型在他和他妻子兩個人合力下也需要一周才能完成,而一架大型的漁船模型則需要近一個月的精雕細琢。因為純手工的制作,可以說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她給我提了很多建議”
起初,周繼晃的妻子吳彩園對龍舟模型的制作并不太關注。但退休后的她看到丈夫的忙碌與堅持,便決定跟著丈夫一起學習這門手藝。從最初的輔助工作到逐漸掌握嵌釘、纏銅絲等精細活,吳彩園不僅展現了非凡的耐心與細心,更在設計中提出了諸多創新意見?!跋襁@個龍尾是她提的,她說龍尾上揚一些顯得神氣一些;還有這個龍須也是她協助修改的”,周繼晃笑著介紹道。龍尾的微揚、龍須的完善,都是她靈感的結晶,讓龍舟模型更加生動傳神,夫妻間的默契合作也讓作品更有溫度更有靈性更加完美。
舊版龍尾
新版龍尾
加了龍須的龍舟模型
跟城網君聊天的過程中,吳彩園回憶起她第一次看到周繼晃的龍舟模型首次下水時,臉上止不住地笑,“當時他跟我說,他的龍舟能下水時我還有點不相信,結果后來去河邊試真的可以,那個時候我是真的沒想到”。提及自己的龍舟作品時,周繼晃夫妻倆都很自豪,高興地告訴城網君,每年都有很多人過來定制,還有些來自國外的留學生也會親自過來購買。
“力爭上游,遙遙領先”
周繼晃夫婦不僅致力于龍舟模型的制作,還積極投身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他們經常受邀前往學校,開展龍舟模型制作科普活動,通過教授學生制作小木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學習興趣。周繼晃還給這對木橈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力爭上游,遙遙領先”,寓意著學習進步、金榜題名。為了更好地宣傳龍舟模型的手藝,周繼晃夫妻倆在他們的工作室三樓特意開設了一間研學教室,里面有四張桌子,每張桌子上都放了制作木橈的木板和一些小型工具。此外,他們也時常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如前不久北滘黃龍村的冬瓜節,通過拍賣自制的小木橈,宣傳龍舟模型的技藝和文化。
在周繼晃工作室的墻上擺放了很多參加公益活動的留影,還有中學生專門為他寫的宣傳稿,可見他為宣傳這項手藝非常之用心。采訪的最后,周繼晃表示,還是希望可以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龍舟模型。
編輯: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