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潮直街,一頭是南環小學,另一頭連著朝陽小學。有街坊說,小時候上學放學覺得這條街好長,怎么走都走不到頭。
北潮街曾是容桂最長的一條街,一路五板石街。當時因為北潮直街貫穿容桂朝陽,以前朝陽社區還叫“北潮區”,后來才改回“朝陽區”。
北潮直街的石板路
容桂有三墟、六市的說法,這構成了曾經容桂的商貿、生活架構。三墟中,要數“北潮墟”規模最大,是三圩之首。當時每到墟市時間,附近農村的農民挑著自己種的瓜菜過來擺賣,甚至大良、桂洲的居民也來趁墟。
街有六十條巷,有街坊很是懷念以前住在街上的日子,那個時候家人都住在這條街的不同巷子,“每年都在外婆家住幾天,姨媽住21巷,外婆住47巷,滿滿的回憶!”
孖祠堂
北潮直街內原來有兩間祠堂,叫孖祠堂。如今一間已經作為朝陽社區的黨群服務站,另一間已不在,變成了托幼所。
街巷內的發廊老式復古
很多人想到北潮直街,不由自主都會想到“飛發街”的名稱。九幾年的時候,北潮直街這里有超過百家發廊。如今這熱鬧場景已經不復存在,但沿路依舊能看到不少老式復古發廊。
容奇堂舊址
基督教容奇堂建于1933年,舊址就在北潮街,后因年代久遠,建筑破舊,而且由于教徒越來越多,空間也變得狹小。在2012年基督教容奇堂落成后,已使用近80年的容奇堂就此完成使命。
在地圖上,我們甚至很難找到開在這條街巷的店鋪名字,因為店主們也沒想過給自己的店鋪起個名字,最多就是在門板上寫明經營業務以及電話。
在容奇堂舊址對面原來是一家專做男士褲裝的店鋪,后來店主年紀大了,漸漸也不再做褲裝,而是幫人改改衣服。
轉眼正午的陽光打在了家電維修店內正在維修的舊風扇葉子、舊的紅色烤箱和積灰的燃氣灶上,店主帶著眼鏡正彎著身子琢磨拆分的家電零件。曾經“東西壞了只會扔”的年輕人看到了,也打開了“反向消費”的新思路。
仔細聽,街巷內一家小店傳來電視新聞的聲響,他家樓上的窗戶還在曬著蘿卜干,樓下的小店滿屋子堆放著亂七八糟的復古舊物:古玩銅錢、尤克里里、陶瓷雕塑……店主很佛系,店鋪連個招牌都沒有,似乎不打算賣東西,只是每天照常開照常關,進店的客人也不買,就隨便看看聊會天就走。
在街巷里頭,大家好像找到了一種莫名平衡的松弛感。
住在北潮街的人是愛這里的,一棵樹、一面墻,他們都能講好久。
北潮街有棵不容忽視的雞蛋花樹,它已經高過街巷房屋二樓了,枝干感覺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住在附近的啊婆說這棵雞蛋花樹起碼有上百歲了,怕游人不信,她還拿自己舉例,“我已經80多歲了,自我搬過來這棵樹就一直在。”住在雞蛋花樹旁的啊公還幫忙附和,他也能見證這棵樹的年齡。雞蛋花樹下有一石臺四石凳,經過改造后成了小小的社區公園,原來樹下還有一個阿姨牛雜鋪,是不少容桂人的味蕾記憶。
街巷大白墻上,孩子們的墻繪則讓每一個容桂人瞬間進入時光隧道。紅衛絲廠是順德首家開展“三來一補”項目的國營企業,曾給順德絲業帶來輝煌時刻。有街坊說,“原紅衛絲廠就在匯源街尾,過了絲廠就是北潮直街”。四基秀橋、芭蕉樹、特色民居讓人們重拾兒時的水鄉記憶。
有街坊在巷子里賣生蠔
也許這里不是最好的街巷,但帶給了一代人美好純真的記憶。
“細個去婆婆屋企玩都會去北潮個伯伯度買光酥餅同豆沙餅,好懷念。”
“走左好多年了,再也吃不到那個油糍粽炸蕃薯的味道了。”
“我在巷頭住,度過了快樂而美好的童年。”
你有關于北潮直街的時光記憶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
編輯: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