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網(wǎng)發(fā)布《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顯示,經推薦申報、材料復核、專家初評、社會公示、評審委員會審議等程序,確定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942人,廣東共有58人入選,其中入選的7個佛山人中,有2個順德傳承人。
人龍舞表演(杏壇文化站供圖)。
順德區(qū)入選的2人中,林惠宣被認定為“龍舞(人龍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田勝被認定為“香云紗染整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通知》指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有關規(guī)定,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能力水平,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希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yǎng)后繼人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作出更大貢獻。
順德龍舞(人龍舞)林惠宣:重建舞館,傳承人龍舞
據(jù)了解,“龍舞(人龍舞)”是以人為龍形編演的傳統(tǒng)廣場舞蹈,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杏壇鎮(zhèn)光華村的人龍舞起源于清代,每逢喜慶節(jié)日,人龍舞表演者就會隨著鑼鼓節(jié)奏表演各種舞段。2008年,光華人龍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人龍舞龍頭由三人組成,一人雙手各持一只“龍角”騎坐在龍躉者肩上,另一人雙腳緊挾龍躉者腰部,上身懸空向前擔當“龍舌”。
人龍舞由數(shù)十人至一百多人組成,長數(shù)十米,分為龍躉(龍的底部)和龍身(龍面)兩部份。飾龍躉者頭戴英雄巾,身穿黃色武術服,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飾龍身的演員。飾龍身者著印有金紅色鱗片的衣服,騎坐后以仰躺姿勢,雙手揮動紅綢帶作龍爪。龍頭、龍尾均由三人飾演,以騎坐式組合,手持龍角或龍尾道具,一人騎挾著龍躉者腰部,上身懸空向前充作龍舌。
光華人龍舞在民間南派武術的基礎上,融入了南派詠春拳“行者棒”棍術表演。整個舞蹈隊形多變,時分時合,時起時伏,構圖優(yōu)美,場面壯觀,氣勢恢宏,重在“神似”,突破了道具龍的表現(xiàn)手段,是人體“力與美”的體現(xiàn),舞蹈與武術的結合,人的靈氣與龍的精神的交融。
林惠宣,1949年出生于武術世家,其父親林彥保、伯父林享保都是熟習南派武術的人龍舞隊伍重要成員。他自7歲開始跟隨父輩學習武術及人龍舞,對人龍舞步法、陣式及表演技巧頗有領會,精于洪拳、萬子拳,馬步沉穩(wěn),從事人龍舞的傳承實踐達69年。
1994年,林惠宣與堂兄林普宣等人組建并成立人龍舞理事會,重新組織已中斷十五年的人龍舞。在實踐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人龍舞龍頭架構的改進,將五人龍頭改為三人,增強了體態(tài)的輕盈感,使人龍陣式更靈活、演出時間更長,也為表演陣式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林惠宣傳授人龍舞技藝。
為了傳承、弘揚人龍舞,林惠宣通過武館訓練和進校園培訓等親自挑選人才,開展人龍舞集體訓練和傳承工作。2012年始,林惠宣帶領人龍舞隊伍在光華小學、潘祥中學共建培訓基地,教授人龍舞的基礎武術洪拳,及人龍舞表演技巧,參與培訓的學生超3萬人次。
人龍舞進校園。
在傳授人龍舞技藝上,林惠宣針對現(xiàn)代人缺乏武術功底的問題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法,以板凳充當“龍躉”練習,輔助“龍面”小孩的訓練,既減輕了“龍躉”隊員的負擔,也使“龍面”的訓練得到了提升。
2024年春節(jié)期間光華人龍舞登上央視,林惠宣向全國觀眾宣傳人龍舞。(視頻截圖)
2000-2008年,林惠宣克服重重困難,多方籌集資金,重建了光華人龍舞館,該武館于2010年投入使用,在此平臺基礎上人龍舞訓練日益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2014年始,林惠宣任杏壇鎮(zhèn)光華人龍舞協(xié)會會長,致力宣揚和傳承人龍舞。
林惠宣多次組織人龍舞隊伍參加展演:2005年11月參加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jié)暨嶺南民間藝術匯演并獲得金獎;2012年參加廣東龍舞網(wǎng)上大匯演獲金獎;2012至2019年持續(xù)參加順德水鄉(xiāng)文化節(jié);2024年春節(jié)期間光華人龍舞登上央視,林惠宣向全國觀眾宣傳人龍舞。
順德香云紗黃田勝:從業(yè)39年,讓香云紗“走進生活”
香云紗又名“響云紗”,具有多種優(yōu)點,它挺爽柔潤,日曬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強,易洗易干,色深耐臟,不沾皮膚,輕薄不易起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經久耐穿,非常適合炎熱的夏天穿著,被海外人士譽為“黑色閃光珍珠”服裝,成為中國絲綢的名品。
黃田勝,1987年至今就職于新民曬莨廠(今倫教成藝曬莨廠),長期擔任多個佛山本地曬莨廠的技術總顧問。自1986年起從事香云紗染整技藝相關工作至今已39年。
不同絲綢對薯莨水的濃度要求不同,圖為黃田勝在調配薯莨水。
黃田勝熟知香云紗染整技藝每道工序的核心技藝。香云紗染整技藝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為絲綢染色的一種工藝,需要經浸莨水、晾曬、灑莨水、封茛水、煮綢、卷綢、過泥、洗滌、曬干、攤霧、拉幅、整裝等“三洗九煮十八曬”近30道完整制作工序。
攤霧工序,是在傍晚六點后將綢緞平鋪在草地上約四十分鐘,以吸收草身的水分進行軟化。
黃田勝致力于香云紗染整技藝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傳統(tǒng)產品的基礎上還不斷開發(fā)新的產品,如使用現(xiàn)代面料如印花絲綢、緞、棉麻制品等作為坯料生產香云紗,并采用現(xiàn)代染整技術如水洗、磨砂等工藝進行香云紗的后處理,為傳統(tǒng)的香云紗添加現(xiàn)代的元素。
黃田勝進行灑莨水環(huán)節(jié)。
2001年,黃田勝將新民曬莨廠由集體經營改為股份制,更名為成藝曬莨廠,并出任企業(yè)法人代表。此舉為企業(yè)注入新的活力,該廠生產規(guī)模逐擴大,產量由1988年每年3—5萬米增加到至今的70萬米。
黃田勝正在指導年輕學徒學習“過河泥”環(huán)節(jié)。
黃田勝在香云紗保護基地為學生講解香云紗染整技藝相關知識。
2020年6月12日,倫教香云紗學院宣布掛牌,黃田勝被聘為首批專家顧問;多年來黃田勝積極舉辦和參加宣傳教育活動,各類研學活動和公益講座惠及人數(shù)過萬;在行業(yè)博覽會、公眾活動中宣傳香云紗,促進香云紗在新時代有新合作、讓香云紗“走進生活”。
黃田勝助力香云紗相關研究,為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香云紗染整技藝》《中國香云紗》的編寫提供口述材料;2022年7月,他擔任香云紗協(xié)會質量監(jiān)督小組成員,推動香云紗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
編輯:梁云
部分圖片來源佛山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