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最近一段時間,從宏觀數字上和企業層面的感覺上,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越來越困難。為什么在2009年的強勁反彈后,經濟這么快就失去了增長的動力? 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我們需要怎樣去應對?這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告別舊模式
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困難來自于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經濟的下行主要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常規的經濟景氣循環三年繁榮,三年平平,然后一、兩年的衰退,再進入下一個繁榮期?,F在的中國經濟可不是這樣簡單的周期波動,不要以為熬個一年半載的就可以自動恢復,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集中爆發,就像病菌不斷繁衍,超過了人體免疫系統能夠抵御的臨界點,人就病倒了。
看上去經濟增長的驟然減速是外因造成的,實際上外需的萎縮只是誘發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系統性的和體制性的,宏觀政策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無論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刺激需求,經濟都不可能復蘇,只有當重啟改革時,我們才能看到希望,因為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轉變增長模式,才能改正日趨嚴重的結構性失衡。
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它的潛力已被耗盡,強弩之末,不透魯縞,這就是我們面前的尷尬現狀。為什么說是強弩之末?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時間,我今天只講兩個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素。
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有兩大基礎,第一是企業的低成本擴張,第二是巨大的市場需求。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低成本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競爭優勢。由于成本低,企業可以在迅速擴張的同時獲得可觀的盈利,再用利潤去投資,進入新一輪的擴張。從宏觀層面上看,企業的低成本擴張可以吸收從農業轉移過來的富余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保證社會的穩定。
第二個基礎是巨大的市場需求,起碼是足夠的需求,吸收和消化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如果企業僅僅是高投資、低成本地進行擴張,找不到相應的市場需求,部分甚至全部投資就無法回收,企業發生虧損。如果投資資金來自銀行貸款,企業的虧損就會轉化為銀行壞賬。在過去的十年間,企業之擴張速度如此之快,投資增長速度如此之高,產能形成如此之迅速,但沒有出現過剩產能的問題,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銀行壞賬,就是因為還可以找到尚未飽和的市場,看上去似乎是無窮大的市場需求支持了企業的低成本擴張,支持了投資的高速增長。
現在這兩個基礎都不存在了,或者更準確一點講,這兩大基礎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很快都將不復存在。沒有了這兩個基礎,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就無法持續,若不轉變增長模式,經濟將不可避免地繼續下滑。
成本永久性上升企業不能再靠低成本擴張
成本包括無形的和有形的,大致分這樣幾類: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以及技術成本,這些成本都出現了永久性的上升。
第一,原材料和能源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國內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應都跟不上了,我們不得不在海外市場采購原材料,從海外進口能源,特別是石油,原油進口超過了國內消費的50%。石油、鐵礦石、糧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由于進口量大,現在中國需求已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兩大推動力量之一,另一個是美國的貨幣供應。凡是中國經濟傳出好消息,經濟增長速度高的時候,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定漲。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人買什么,什么就漲;中國人賣什么,什么就跌。
中國需求足以影響世界市場的價格,于是我們陷入了一個悖論:中國經濟要保持高增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就一定會繼續上漲。最近大宗商品價格為什么回落?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原油價格下來了,鐵礦石價格也下來了。
自從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依靠國際市場來滿足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就上了一個歷史新臺階,價格將來會波動、回落,但是已無法回落到中國加入WTO之前那樣的水平。我們的企業將面對總體趨勢是上升的能源、原材料價格,因為中國的需求實在太大了,不僅國內供應無法滿足,連世界都感到難以滿足。
第二,勞動力成本水漲船高。隨著經濟的增長,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也呈現趨勢性、而非周期性的上升。
講勞動力成本,首先要介紹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劉易斯拐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在早期工業化的進程中,可以從農村吸收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廉價勞動力可以使企業迅速地積累資本,因為勞動力成本低,企業的利潤就比較高,利潤積累轉變成資本,完成一個國家工業化。等到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工商業的轉移基本完成以后,形勢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變。鄉村廉價勞動力供應接近枯竭,“劉易斯拐點”就到來了,今后工業、商業、城鎮經濟要發展,就要在城鎮地區招收工人,就不得不提供更為優厚的薪酬和福利。
至于中國是否已經到了甚至過了“劉易斯拐點”,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傾向于認為,“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勞動力成本將擺脫緩慢上升的長期趨勢線,呈現出加速上升的勢頭,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計劃生育政策使低成本勞動力變得更加緊缺,每家一個孩子的政策人為降低了青壯年勞動力的供應,“劉易斯拐點”因計劃生育政策而提前到來。最近有很多學者在呼吁,取消計劃生育政策,我非常贊成。但是計生委不同意,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還要計生委干什么?如果沒有計生委,多少人要失業!超生罰款的收入也沒有了?,F在政府的既得利益在阻礙著政策的調整,阻礙著制度的改革。
社會問題是推動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另一因素。我們知道沿海地區招工難,提高工資也招不到人,能招到的大多是40多歲以上的,少有20-30多歲的工人。為什么?因為農民工的二代不愿意再過他們父輩那樣的生活。中國的流動人口有2.3億,平均每人每年回家的次數不超過2次,夫妻分離,父母和子女分離,他們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農村老弱病殘留守。
過去60年的經濟建設,前30年靠工農業“剪刀差”,剝奪農民,積累工業化所需的原始資本。后30年靠農民工,靠農民工犧牲他們的正常生活。我們欠中國農民的實在太多了?,F在農民工的下一代不愿再過他們父輩的生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果就是沒有廉價勞動力可以利用,低成本擴張的模式碰上了無法克服的障礙。
第三項成本是土地。低成本的土地也越來越少了,土地的價格越來越高。
土地成本持續上漲的原因更多是制度性的,暫且不論制度是否合理,在短期內看不到改變的跡象,只要現有的體制不變,土地價格以及大家非常關心的房價就會繼續上漲。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企業來說,毫無疑問都是成本的增加。
為什么土地成本會繼續上漲呢?原因在供給這一方。政府壟斷了一級市場,“18億畝紅線”不許碰,再加上土地財政,造成了土地供應的剛性,供給不能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價格上漲就是必然的結果。需求來自于哪里?城鎮化、人口和收入的增加。中國的城鎮化遠未結束,無論是商業用途還是居住,都需要開發更多的土地。隨著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改善居住的需求和投資的需求都在上升,供給跟不上的話,價格當然還會上漲。
我經常講一句話,中國的樓價和地價不應該這么高,但是還會更高。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應然問題和實然問題。應然講的是應該怎樣,實然說的是實際上會怎樣。中國國土面積這么大,可利用的土地這么多,農業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土地蓋房子,而且蓋樓房也不需要太多的土地,地價和房價本來不應該這么高。但在現有的制度下,土地供應被人為地壓縮,地價和房價還會更高。
第四項是不斷增加的環境成本。環境成本曾經是無形的或隱性的,現在正在很快地顯性化。過去企業投資擴張,可以忽略環境成本,現在不行了。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告訴我們,民眾對環境污染的容忍已到了極限。從廈門、大連開始,到最近的什邡、啟東,給了我們非常清晰的信號:以犧牲環境和民眾的健康為代價來追求GDP,這條路走不下去了。環境成本過去由民眾來承擔,民眾權利意識的興起使這項隱性成本迅速顯性化,現在要由企業和政府來承擔,起碼是分擔。
我想再強調一遍,在上面提到的幾項成本中,除了大宗商品有可能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發生波動,其他大部分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而非周期性的。不要幻想這一段高價過去之后,會有一個低價時期的到來,不會有的,企業不能再靠低成本進行擴張。
(編輯:小飛)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