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暴摧毀380多年漱南伍公祠
重修后的古朗漱南伍公祠已重現昔日光彩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鄭勇亮 通訊員陳穎怡) 一場龍卷風的突襲,讓有著380多年歷史的杏壇鎮古朗村漱南伍公祠轟然倒下。而如今,歷經一年的修繕,古朗漱南伍公祠主體工程已基本修葺完畢,重現昔日光彩之時指日可待。
風暴無情鄉親有愛,重修漱南伍公祠
古朗村內名勝古跡甚豐,素有“三關”“六寨”“五拱橋”之稱,還有古牌坊2座,黃簫養古墓1座,古祠堂也為古朗增添了不少古樸的氣息。而始建于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的漱南伍公祠就坐落在古朗村的世祖巷1號。
古朗村委會書記伍康平告訴記者,漱南伍公祠祀奉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是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4月17日,因一場龍卷風的突襲,該祠堂損毀嚴重。不過,在村委會和順德伍氏聯誼會的倡議下,村里成立了古朗漱南伍公祠復建籌委會,專門聘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的專家,盡力恢復這座古建筑的原貌。
12月20日,順德城市網記者來到漱南伍公祠,看到祠堂主體修繕工程已基本完成,剩下后花園及廁所的配套以及室內的裝修部分正在完善中。“經過近一年的修繕,水磨青磚、鑊耳山墻、灰雕龍舟脊等均已重現昔日光彩。伍康平向記者介紹說,祠堂坐北朝南,三間三進,中路面闊13.6米,總面闊40.8米,進深56.6米,占地約2000多平方米。
在祠堂內,記者看到一位老人在仔細端詳著祠堂的古磚碧瓦,已經70歲的古朗村民伍學來基本上每隔幾天就會來到祠堂,看看修繕工作的進度。據伍學來介紹,文革期間,祠堂作為村子的中學得以保存下來,不幸的是,同村面積比漱南伍公祠大一倍的伍氏大宗祠慘遭摧毀,現今已不復存在。“祠堂修好了很高興,我們全體村民都很高興,這是我們緬懷祖先的地方。”言語間透露出的滿是伍學來對祖先的懷念之情。
充實內涵,傳承文化
目前,祠堂的修繕工程已近尾聲,怎樣充實祠堂的內涵成為了籌委會迫需解決的工作。
在前不久,籌委會召開會議,商討充實內涵及舉辦落成慶典等事宜。文化人士鄧家聲告訴記者:“文化內涵除了看建筑藝術外,還要看古朗的歷史文化沉淀,我們把這些挖掘出來,特別是對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這也正是我們所要傳承的。”
據悉,籌委會計劃在祠堂內安放一個銅鼎、一個銅制聚寶爐和一個1.9米高的伍子胥銅像。而銅鼎也已在日前安放完畢。“之所以安裝伍子胥銅像,是因為我們漱南伍公祠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伍氏祠堂,很多人會來參觀,作為瞻仰。”古朗文物復建籌委會會長伍于永說道。
據了解,漱南伍公祠整個修繕工程費用五百多萬元,除區鎮政府出資四分三外,剩余部分由古朗鄉親籌集。至今,籌委會共募集了160多萬元,因考慮到還有內部裝飾和慶典開支等,他們的目標要籌集到200萬元。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古朗漱南伍公祠落成慶典將會爭取在元旦或春節前舉行,屆時該村還會成立一個漱南關愛聯誼會,開展慈善活動。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