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朋友家里看到《林頭村史》這本小冊子,翻過之后,我便被深深吸引,于是決定國慶假期去那里走走看看。
從大良出發,沿著105國道,在林頭西公交站下車,右拐,沿著林頭商業街直行幾百米到了林頭市場。河水靜靜地從市場邊流過,水泥橋上人來車往,異常熱鬧。右手邊幾十米有一座石頭古橋,厚大的麻石條橫跨河面,在碧綠河水的襯托下,構成小橋流水的美麗景致。走近一看,“見龍橋”三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據說這座橋是昔日林頭通往北滘的重要通道,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拾階而上的石橋已經不能滿足人車出行的需要,也就逐漸失去了通行的功能,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離開見龍橋,沿著河涌邊的村道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座古拙的牌坊巍然矗立,氣勢恢宏,雖說石塊已經有些斑斕,可是上面“圣旨”“貞節”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見。有介紹說這座牌坊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為旌表梁林建妻子馮氏而立。馮氏在丈夫病逝后,含辛茹苦將兒子梁延佐撫育成才,后來兒子中舉,成為朝廷重臣,皇帝諭旨修建了這座馮氏貞節牌坊,以彰其節,聽了這背后的故事,讓人不得不對這位幾百年前的獨立女性肅然起敬。
離開牌坊,繼續往前,拐了一個彎,視線頓時變得開闊起來,路中間有棵高大的樹,枝繁葉茂,滿樹都是粉紅的花,煞是好看。我很好奇,于是走過去問在門口聊天的阿婆這是什么樹,阿婆聽不懂我的普通話,我也聽不懂她的本地話。有一位帶著孩子買菜歸來的本地大姐從旁邊路過,我便請她幫我翻譯。我用普通話問大姐這是什么樹,她轉換成本地話問阿婆,然后再用普通話告訴我,我才知道這是木棉樹。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木棉花春天才開放,紅紅的一片,現在是初秋,時間和花的顏色明顯不對,然后大姐再去問阿婆,告訴我這是不同品種,這種木棉花就是這個時節開放的。最終疑惑解開了,我才知道這是異木棉,也算長了知識。
距離木棉花樹不遠有一座石基木橋,橫跨河面,名為聚龍橋。富有歷史感的石基底座,配以嶄新的木頭橋面,乍看起來感覺有點怪異。看了旁邊的介紹才知道,原來的木頭久經風蝕雨淋,已被多次更換,難怪看起來新舊不搭。看到村民不時從橋上走過,惹得我也走上前去感受了一番,才欣然離開。
沿著河涌,繼續往前,穿過馬路,走了幾百米,又看到一座石橋,名叫叢興橋,跟前面看到的兩座結構差不多,兩邊有臺階,靠橋墩支撐橫跨河涌,看起來簡單古樸。據說此橋也被稱為分妻橋,舉行婚禮時新人不可走過,其中原因,我問過附近的幾個村民,也都無從知曉,所以只好帶著疑問離開。
過了叢興橋,就是桂江梁公祠和守分梁公祠,這里現在已經活化成了林頭村史館。進去看了石碑上的介紹才知道,由于九世,十世祠堂并排而立,被村民稱為孖祠堂。我在這里待了很久,從自然地理,村史沿革,姓氏源流,一直到歷史事件,風土人情,看了個遍,對這個村子的歷史才算有了大致的了解。這里文風鼎盛,在明清兩代獲得科舉功名的有五十多人,讓人一下子肅然起敬。與村史館的工作人員聊了很久,他看我對這里的歷史古跡很感興趣,就拿了一本宣傳冊給我,告訴我按圖索跡,那些祠堂,古橋,找起來會比較容易,如果實在找不到,到了附近再問問人。我接過冊子,道謝離開。
剛出村史館,就看到對面有一座祠堂,門口造型古樸雅致,走近一看原來是梁氏二世祖祠,現在已經作為林頭詩書畫學會的活動基地。此刻大門緊鎖,不能入內參觀,我在外面轉了一圈就離開了。
經過河涌邊一個叫蒸酒巷的地方,我望文生義,猜想這個地方曾經可能做過酒。喜歡喝酒的朋友,卻徑直走了進去,結果沒有找到任何跟酒有關的印記,倒是居民炒菜的香味,惹得他尋思著是不是該吃中午飯了,朋友是性情中人,隨即賦詩一首:
昔日酒香遠處聞,今已不見巷中留。
偶識猶想品一杯,空有菜香四處流。
即興之作中能明顯看出有些遺憾,不然,他今日定要采買一些,品味一番。
不遠處一座石拱橋吸引著我們繼續向前,我猜想可能是大通橋。因為眼前的景致跟在村史館看到的林頭八景中的大通煙雨的構圖十分相似,等到走近一看,果然猜的沒錯。
橋邊左側的一組雕塑,引起了我的興趣,看了介紹才知道,原來是打醬油。以前的醬油都是零買零賣的,自己帶著瓶子去買,你要多少就給你多少,這就叫做打醬油,而家里一般都喚小孩子去跑腿,也算作是對小孩子的一種鍛煉。身邊的年輕人經常說他是打醬油的,我一直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今天在這里看到解釋才豁然明白,怪不得那些剛畢業出來,做著瑣碎工作的年輕人經常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
離開大通橋,往前不遠,就是梁氏大宗祠,又名思源堂。據說曾經有九十九個門洞,規模宏大,由于歷史變遷,破壞嚴重,現存僅有戲臺,南廳,北廳,魁星樓和文魁閣,其墻壁上有精美的壁畫。此刻原址復建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并且初具規模,遠遠看去規模宏大。祠堂前面的風水塘,水面開闊,植物茂盛,棧道拱橋相互連通,與馬路對面復建的祠堂相映成趣,看起來意境悠遠,等到落成之時,一定會呈現出一幅氣勢恢宏的美麗畫卷。
離開梁氏大宗祠的修建工地,往回走,過大通橋,走了10分鐘,就看到左手邊的鄭氏大宗祠,門面開闊,氣勢非凡。這里現在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所以修繕保存的比較好。可惜大門緊鎖,不能入內參觀,我透過兩邊側門的空隙往里面看去,感受了一下其中的幽深和莊重,就匆匆離開。
順著河涌,向市場走去,一路上又依次看到躍龍橋,扭另橋(拐擰橋)和通濟橋,三座古橋。繞著村子走了一大圈,現在回到起點。算上走過的承德橋,莘集橋和其他幾座不知道名字的水泥橋,我今天整整走過了13座橋。林頭就這樣靠著這些新橋,古橋連通起來,連通著村民,也連通著外面的世界,所以橋成了水鄉最明顯的特征,連通著親情,連通著歷史,也訴說著故事。
離河涌幾百米的105國道上,車來車往,異常忙碌。遠處的北滘城區,熙熙攘攘,高樓林立,現代城鎮的特征明顯。而這里,與城市的喧囂僅僅相隔幾百米,小橋流水,閑適靜謐,仿佛鬧市中的世外桃源。此刻坐在河涌邊的麻石條上,微風陣陣,周圍美景如畫,小橋流水,充滿詩意,我很享受這難得的美妙時光,怡然忘歸!
文字|順德城市網網友“清風中的杰克”
編輯|小于一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