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德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地方,收藏著許多的革命遺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老地方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還知曉這個地方的人文故事的人寥寥無幾。
梯云里現在位于原大良第一人民醫院大花壇附近,從多瑙河西餐廳旁邊進去不遠就能看到。據說清末時這里有兩間祠堂,十六戶人家,這些人分別來自香山縣、新會縣、東莞縣、南海縣、順德縣等。在聚族而居的北門,如此復雜的構成,實屬罕見。但對應其罕見的還有一段段輝煌時光。
圖/順德城市網網友“西行漫記”
清代官帽上的頂子代表品級官階,不同顏色的寶石代表不同的官階。而這個被淹沒在城市建設的洪流之中,地圖上都難以尋覓的梯云里,曾經聚集的紳士名流不少。如榜眼林澎年(南海人),進士馮文騫(順德人),舉人謝應元(東莞人)也在其中,他們有的出生于此,有的世居于此,官階高低不等。這些官人來往于梯云里之間,其官帽顏色不一,于是梯云里也曾被稱為五色頂子巷。
由于官宦出入要抬轎上落,所以這里的石臺階做得特別闊大,“當時車馬如龍,冠蓋云集,盛極一時”。
1911年辛亥革命打響后,梯云里三號的主人何植庭不甘落后,毅然打開大門,以大無畏的精神歡迎民眾入內剪辮鬧革命。北門一帶的窮苦大眾聽聞后,蜂擁而至,絡繹不絕。若干年后,據親歷者回憶,當時剪落的辮子大概裝滿了兩三個桑籮。
而且在當時,羅景泉及其他一些革命人士發動了革命活動,梯云里三號就變成革命人物進出之所,興旺一時。
1924年冬,為了理順黨團組織,明確黨組織關系省黨團聯席會議上決定:“順德成立黨支部”。隨后,中共順德縣黨支部在大良正式成立,李民智任書記,黨員有龍乃武、郭竹朋、羅享、郭新、盧達云、李伯廉共7人。此時的支部就設址于大良北區梯云里六號。
從清朝的官員涌動,到革命時黨員絡繹不絕,梯云里在舊時的輝煌,也是一時無二。但如今,梯云里已經成為了被遺忘的古巷,或許在某一天,曾經的輝煌也會漸漸無人知曉。
來源:編輯整理
編輯:林伊敏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